【事件略览】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5月2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典礼,中国建筑师王澍成为新晋得主。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王澍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建筑师。
5月25日,2012年普利兹克奖建筑奖的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在颁奖的前一天,首位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建筑师王澍和该奖历届得主一起,出席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建筑论坛,王澍在论坛上批评了肆意拆迁的做法,他说拆迁割裂了中国不少城市的景观,使其面目全非,几乎无法辨认。
他说在30年时间里,我们建造了一个全新的国家,近20、30年来,房地产开发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推动因素,改变了城市面貌,创建了对建筑相关的大宗商品的需要。
北京等城市的快速重建已经吸引国际注意力和赞叹,尤其是由于大量令人瞩目的超现代化项目的兴建,包括体育场馆、歌剧院和高层公寓楼。王澍批评了分配地块用于开发项目,往往不顾及周围地段的标准程序。
他表示这样的项目变成一个个殖民地,城市居民甚至无法从一个小区走到另一个小区,他说他小时候居住在北京的四合院中,当时的北京比巴黎更美,但现在全球化的浪潮剥夺了中国城市的独特个性。
面对城市化压力下的千城一面的中国新建筑现状,王澍断言,一个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
——凤凰卫视5月25日《总编辑时间》
【讨论话题】我们生活的城市正处在快节奏的变化当中:三坊七巷的改造;东街口天桥的拆除;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各类欧洲、美洲、地中海风格住宅区的异军突起……面对城市不断注入新鲜的建筑血液,我们究竟当喜还是当忧?身为生活在这城市中的一员,你如何看待城市的变化?这次的事件又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阅读相关材料,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提示:建议联系相关事件,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亦可类比,以小见大,对问题进行反思。)
【相关阅读】
中国建筑师王澍被授予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要查看本图请先注册并登录]
(上图: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向王澍授奖)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6日讯 5月25日,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在中国北京最庄严的建筑之一——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建筑师王澍从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手中接受了奖牌。这是这一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全世界公认的代表建筑行业最高荣誉的奖项自1979年创立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颁奖典礼,王澍是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和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出席了颁奖典礼。
“能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颁奖典礼,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整个世界都有重大意义。”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个颁奖典礼已经在世界各地举办过多次,包括在美国华盛顿的白宫,米开兰基罗设计的罗马公共广场,耶路撒冷第二圣殿的墙边……能在中国举办颁奖典礼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望。从1976年首次访问中国,我有幸能见证了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如同人民大会堂的意义所在,中国的发展始终是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说,这和建筑学的理念是想通的。”
每年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著名建筑内举办颁奖典礼是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传统。此举不仅突显了建筑环境的重要性,而且也是向其它时代和历届普利兹克奖得主的建筑作品致敬。由于每年的典礼选址在揭晓得奖者之前已经确定,因此两者之间并无关联。这是自1990年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的颁奖典礼在意大利威尼斯格拉西皇宫举行和2007年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的颁奖礼在英国伦敦白厅国宴厅举行后的第三次在获奖者的国家举办颁奖礼的巧合。
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次颁奖典礼超出了我的想象。将这个奖项授予王澍先生并不仅仅是表彰他个人的成就,同时也是向中国和中国文化致敬,因为它造就了像王澍这样才能卓著、智慧过人、高瞻远瞩的建筑师。王澍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中国接受教育,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创意与努力构筑了一座座服务大众、造福社会的优秀建筑。”
“二十多年以来,中国在贸易和工业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造福了全世界。”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说:“如此飞速的巨变堪称奇迹,而这种经济的繁华同时也造就了建筑行业蓬勃的生命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建筑领域最具竞争力的市场和建筑发展的试验场。基于良性和积极的市场需球,这种竞争正在催生一种全新的中国建筑风格,它既尊重传统和地方特点,又能满足当下的紧迫需求。”
他继续表示:“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平衡点,但评选委员会在王澍的作品中看到了真正的当代中国建筑风格,因为作品中的建筑物包含令人赞叹的原创性,既着眼于未来,又继承了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就像所有伟大的建筑学派一样,无论处在什么年代、什么文化之中,它都能表达和指引时代的精神。如果说王澍的建筑作品是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它同时也以王澍特有的建筑语言唤起了全世界的共鸣。”
谈及自己的获奖,王澍表示:“对一个在获奖之前没有出版过作品集的建筑师,一个只在中国做建筑的建筑师,一位自称为业余的建筑师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为此,我要感谢评委会睿智和公正的评价。这个奖对中国建筑界的意义如此重大,作为一个还如此年轻的建筑师,我必须说,要感谢这个非比寻常的时代,正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巨大的发展和史无前例的开放,才可能让我这样一个建筑师,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有这么多的机会去进行艰难的建筑实验。在此我要感谢我的伙伴陆文宇,也要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们。”
王澍有着自己独立的视角和思考:“建筑师不仅作为一个技术执业者,而是要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更深思熟虑的思考,更清楚的价值观和信念。我都不止是设计一个建筑,而是在设计一个保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世界,走向一条重返自然的道路。这就是在我得知获奖的时刻,我正在思索的问题,也是我伸向未来的目光。”
关于普利兹克建筑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创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卓越品质,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类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普利兹克家族之所以选择建筑领域是因为他们对建筑的强烈兴趣,由于他们在世界各地建设凯悦饭店;而且由于建筑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但未包括在诺贝尔奖之中。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奖程序完全模拟诺贝尔奖,由国际化的评委会通过秘密审议和投票选出最终得奖者。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位提名者。媒体经常称普利兹克建筑奖为“全球建筑领域的最高荣誉”或“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以普利兹克家族的姓氏命名,该家族的国际业务总部设在芝加哥,向以支持教育、宗教、社会福利、科学、医学和文化活动而闻名。这个奖项由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所设立,杰伊?普利兹克于1999年1月23日去世后,其长子汤姆士?普利兹克(Thomas J. Pritzker)成为凯悦基金会主席。
关于2012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
2011年评选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来自英国的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他是世界知名的建筑资助人,现任蛇形画廊信托公司董事长,曾担任英国艺术委员会和泰特美术馆主席,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密斯?凡德罗档案馆前任董事;亚历山大?阿拉维那,智利建筑师和埃勒门达建筑公司常务董事;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中国著名建筑师和教育家张永和;来自英国的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扎哈?哈迪德;来自澳大利亚的200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格伦?马库特;来自芬兰的尤哈尼?帕拉斯马是一名建筑师、教授和作家;凯伦?斯坦因是美国作家、编辑和建筑顾问;常务理事玛莎?索恩是西班牙马德里IE建筑学校负责对外事务的副院长。
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历届获奖名单:
1979年,第1届,菲利普?约翰逊,美国
1980年,第2届,路易斯?巴拉甘,墨西哥
1981年,第3届,詹姆斯?斯特林,英国
1982年,第4届,凯文?洛奇,美国
1983年,第5届,贝聿铭,美国
1984年,第6届,理查德?迈耶,美国
1985年,第7届,汉斯?霍莱因,奥地利
1986年,第8届,戈特弗里德?玻姆,德国
1987年,第9届,丹下健三,日本
1988年,第10届,戈登?邦夏,美国;奥斯卡?尼迈耶,巴西
1989年,第11届,弗兰克?盖里,美国
1990年,第12届,阿尔多?罗西,意大利
1991年,第13届,罗伯特?文丘里,美国
1992年,第14届,阿尔瓦罗?西扎,葡萄牙
1993年,第15届,槙文彦,日本
1994年,第16届,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法国
1995年,第17届,安藤忠雄,日本
1996年,第18届,拉斐尔?莫内欧,西班牙
1997年,第19届,斯维勒?费恩,挪威
1998年,第20届,伦佐?皮亚诺,意大利
1999年,第21届,诺曼?福斯特爵士,英国
2000年,第22届,雷姆?库哈斯,荷兰
2001年,第23届,雅克?赫尔佐格,瑞士;皮埃尔?德?梅隆,瑞士
2002年,第24届,格伦?马库特,澳大利亚
2003年,第25届,约翰?伍重,丹麦
2004年,第26届,扎哈?哈迪德,英国
2005年,第27届,汤姆?梅恩,美国
2006年,第28届,保罗?门德斯?达?洛查,巴西
2007年,第29届,理查德?罗杰斯,英国
2008年,第30届,让?努维尔,法国
2009年,第31届,彼得?卒姆托,瑞士
2010年,第32届,妹岛和世,日本;西泽立卫,日本
2011年,第33届,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葡萄牙
王澍对中国城市规划批评的观点摘录
拆迁割裂城市,曾比巴黎还美的北京如今成东南亚王澍说,30年时间里,我们建造了一个全新的国家。这一“全新”,很大程度上是拜大规模城市拆迁所赐。
王澍小时候生活在北京建国门附近一个小四合院中,在四合院外极目都是农田,没有任何建筑,看得到城市边缘。改革开放后,老家旁边建起建国门立交桥,他回到北京,发现故乡已陌生到恍如他乡。“今年这个四合院就要拆了,拆完之后,北京跟我再没有关系。”王澍说。
10年前,他在杭州一家书店翻到一本老相册,一名传教士拍摄的1900年的北京,顿时潸然泪下:“当时的北京多么美,比巴黎还美,现在呢?掉到一个东南亚国家的状态。这几十年究竟在干什么?”在王澍看来,现在中国城市结构支离破碎,每栋高楼大厦就是一片“殖民地”。
全球化下城市化 千城一面
在王澍看来,全球化带来交流开放,但需要警惕全球化背后的商业化、工业化。对建筑来说,可能就是某一类商品化、标准化的建筑在世界泛滥,实际上破坏了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的这个时候,大家要想如何保持自己的不同的东西。”
传统离散,大陆城市人性消失
王澍认为,大陆城市比起自己访问过的台湾城市来说,“更不像城市”,“大规模开发之后,建筑和街道只能看不能用,人性消失了。”
建筑堆砌的欧美郊区式病态发展
王澍认为,城市与建筑是两个问题,无法通过后者来解决前者。“我们到现在也不清楚城市到底应该怎么建造,这种大体量建筑建起来的并不是城市,而像是欧美的城市化的郊区,改革开放30多年不是城市化过程,而是城市郊区化过程。不仅传统没有了,而且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就相当于暴富起来的郊区。”
弃置程序,城市建设成划分殖民地
王澍批评了分配地块用于开发项目、往往不顾及周围地段的标准程序。他表示这样的项目变成一个个殖民地,城市居民甚至无法从一个小区走到另一个小区,他说他小时候居住在北京的四合院中,当时的北京比巴黎更美,但现在全球化的浪潮剥夺了中国城市的独特个性。
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的毒品,迷幻作用短暂
王澍判断,房地产业“黄金十年”建的住宅,必然会因为城市没有多余土地,而在十几二十几年后拆掉重造。
“中国情况特殊,每个房地产楼盘规模相当大,这种方式无论对城市、房地产商还是市场,运行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对城市破坏非常大。并不是世界所有城市都以这种模式发展,只是亚洲为主的一些区域以这种模式。房地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城市的毒品,很难戒掉。给人错觉的是,城市发展很快,但实际上,实体经济并无法支撑。”
文化与耐性的遗失,让审美渐行渐远
大陆大型城市建筑如今已成国际设计师的试验场,但近年来国外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却屡屡引起非议。实际效果是老百姓对国际大牌的作品并不买账。大牌的设计过不了普通市民的审美关,人们欣赏了好几年还是品不出美来,找不出叫好的理由,只遗留下一个又一个莫名其妙的绰号,成为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标。
一边是文化的不自信被所谓的国际化、接轨所包装掩盖,一边是文化的内核在拙劣的仿古流行风中流失。城市建筑规划面临文化危机已经是既成事实。
耐性的丧失,更加剧了文化的凋敝。耐性是西方宗教文化中的重要美德之一。耐性这一美德决定了文化的含金量。但是大陆多年来强调发展速度,由此在城市规划中更加剧文化的空洞。
生活方式的遗失,传统家庭社群分裂
王澍曾经在杭州探索过一种新的建筑方式,希望让垂直建筑中的现代人也有机会回归传统生活方式。他设计了6栋高过100米的塔楼,每两层6-8户居民可以共享一块公共区域,恢复有“院子”的江南传统,又可以尝试建设社区关系。“这个楼盘2007年开始销售,我上次去看的时候,随机走了三个院子,一个院子完全闲置,没有人用,非常失败。有两个被用起来,一个成为公共客厅,孩子写作业,老人聊天。另一个被建设成很美丽的花园。我听说有记者去采访,走了17层楼,只有一个院子被利用。”
此事对王澍的启发是,社会变化之下家庭结构也随之变化,现在主流是年轻父母带着孩子的三口之家,因为生活方式不同,往往不愿意跟老人生活在一起。“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不仅建筑被破坏,家庭内部结构也离散化。这不是靠建筑方式能够解决的,虽然建筑一定会有反作用。一个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但我现在还没有找到成功的办法,设计师会尽自己的努力,但这也并不是设计师能够解决的。”
人的尺度的遗失,城市发展与你我无关
城市规划与发展与建筑设计一样,本质上要为人服务,惟有人性化,坚守人的尺度,才能有生命力。
城市建筑规划的人性化不仅体现在实用功能上。城市建筑规划所表达的情感,所包含的象征意味、心理暗示,更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它事关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程度、心理健康,更直接表明城市与它的居民之间的关系。
但是今天城市规划的出台,实际上与它庞大的城市居民之间并没有多少关系。尤其是与30年来,大量的以外来者身份进出城市的人们几乎没有瓜葛。城市是冰冷的,城市规划与发展与你我没有关系,这不是什么城市品味,生活方式的问题,而是城市参与感,归属感的大问题。
这不是建筑规划的问题,但这却以建筑规划的方式体现。
【网友评论】
凤凰网湖南省长沙市网友:凤凰网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像王澍这样十几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理想的人太少了,大家都说现在的中国是一个不可能出大师的年代,时间证明只有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有可能做出伟大的成就,所以我喜欢他的作品,更钦佩他的人格。
凤凰网塞尔维亚网友:反霸防盗现在我正在前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我住在该市的新城区,新城区与旧城区之间隔着萨瓦河,新城区建了一些现代建筑,与中国各城市的现代建筑大同小异,只是楼层低一些数量少一些,对我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对我有吸引力的是老城区,我几乎每天都到老城区去拍照、摄像。老城区的建筑全盘保留,没有一栋拆迁。一看就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同时展现出这个民族曾经的光辉与荣耀,散发这浓厚的文化气息。对我有深深的感染力,每天都有不同肤色的人来这里参观旅游。
我自然联想到国内的城市,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完全失去了各个城市的个性。如武汉市,中山大道、汉正街曾是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街道,但令人痛心的是,中山大道拆迁后几乎建得面貌全非,原有的汉正街已荡然无存。没有一点明清建筑的痕迹。
贝尔格莱德的新建筑全部都在新城区,而全盘保留了老城区的历史建筑,这种城市的规划建设值得国内各城市规划建设学习和借鉴。
国内城市中心凡有树有草的绿化带都会种植各种花卉,这样成本高,色调不统一,显得杂乱无章,就如同一副美术作品没有统一的色调难看一样。贝尔格莱德的绿化就是树和草坪的结合,看着恬静、自然而协调。这一点也值得国内城市绿化的借鉴和学习。
【相关链接】
[要查看本链接请先注册并登录]
王澍和他的作品
[要查看本链接请先注册并登录]
凤凰评论自由谈
[要查看本图请先注册并登录]
(上图:王澍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要查看本图请先注册并登录]
(上图: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一期俯瞰)
[要查看本图请先注册并登录]
(上图:王澍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要查看本图请先注册并登录]
(上图:王澍作品:宁波历史博物馆)
[要查看本图请先注册并登录]
(上图:王澍作品:五散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