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视野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语文大视野

以文解文,文人互观。

请各位同学申请账号时按照要求注明班级座号,非标准格式的用户名将被封号。
请各位同学在原帖回复,不要另起炉灶,以便统计。如果已经另起炉灶的同学,请尽快搬回原楼。近日内会进行“大扫除”。
由于论坛默认字号较小,为了方便各位同学阅读,在编辑帖子时可以先选定要改动字号的内容(即刷黑),然后点击编辑按钮中倒数第四个“双A(字号)”按钮,选择你需要的字号。
系统已更改,若同学们的头像不显示了,请重新设置。

您没有登录。 请登录注册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18
天剑 512
PolysoIIIe 528
马哥542
LG哦咯咯。546
Brandy 0536
Laurel.535
殇城529
你晗姐 547
°呼啦呼啦嘿 504
被叫成阿棍的棍子0517
hahaing 510
传说中的斗神劳委511
Lethe 544
光影流年0501
文人莫客(伪)513
Lulu酱!!!5-4=1
无声起舞 05 班副
Admin
22 posters

到页面 : 1, 2  下一步

向下  留言 [第1页/共2页]

1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日 六月 03, 2012 7:19 pm

Admin

Admin
司徒


【事件略览】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5月2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典礼,中国建筑师王澍成为新晋得主。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王澍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建筑师。
5月25日,2012年普利兹克奖建筑奖的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在颁奖的前一天,首位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建筑师王澍和该奖历届得主一起,出席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建筑论坛,王澍在论坛上批评了肆意拆迁的做法,他说拆迁割裂了中国不少城市的景观,使其面目全非,几乎无法辨认。
他说在30年时间里,我们建造了一个全新的国家,近20、30年来,房地产开发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推动因素,改变了城市面貌,创建了对建筑相关的大宗商品的需要。
北京等城市的快速重建已经吸引国际注意力和赞叹,尤其是由于大量令人瞩目的超现代化项目的兴建,包括体育场馆、歌剧院和高层公寓楼。王澍批评了分配地块用于开发项目,往往不顾及周围地段的标准程序。
他表示这样的项目变成一个个殖民地,城市居民甚至无法从一个小区走到另一个小区,他说他小时候居住在北京的四合院中,当时的北京比巴黎更美,但现在全球化的浪潮剥夺了中国城市的独特个性。
面对城市化压力下的千城一面的中国新建筑现状,王澍断言,一个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
——凤凰卫视5月25日《总编辑时间》

【讨论话题】我们生活的城市正处在快节奏的变化当中:三坊七巷的改造;东街口天桥的拆除;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各类欧洲、美洲、地中海风格住宅区的异军突起……面对城市不断注入新鲜的建筑血液,我们究竟当喜还是当忧?身为生活在这城市中的一员,你如何看待城市的变化?这次的事件又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阅读相关材料,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提示:建议联系相关事件,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亦可类比,以小见大,对问题进行反思。)

【相关阅读】
中国建筑师王澍被授予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要查看本图请先注册登录]
(上图: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向王澍授奖)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6日讯 5月25日,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在中国北京最庄严的建筑之一——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建筑师王澍从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手中接受了奖牌。这是这一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全世界公认的代表建筑行业最高荣誉的奖项自1979年创立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颁奖典礼,王澍是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和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出席了颁奖典礼。

“能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颁奖典礼,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整个世界都有重大意义。”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个颁奖典礼已经在世界各地举办过多次,包括在美国华盛顿的白宫,米开兰基罗设计的罗马公共广场,耶路撒冷第二圣殿的墙边……能在中国举办颁奖典礼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望。从1976年首次访问中国,我有幸能见证了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如同人民大会堂的意义所在,中国的发展始终是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说,这和建筑学的理念是想通的。”

每年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著名建筑内举办颁奖典礼是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传统。此举不仅突显了建筑环境的重要性,而且也是向其它时代和历届普利兹克奖得主的建筑作品致敬。由于每年的典礼选址在揭晓得奖者之前已经确定,因此两者之间并无关联。这是自1990年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的颁奖典礼在意大利威尼斯格拉西皇宫举行和2007年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的颁奖礼在英国伦敦白厅国宴厅举行后的第三次在获奖者的国家举办颁奖礼的巧合。

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次颁奖典礼超出了我的想象。将这个奖项授予王澍先生并不仅仅是表彰他个人的成就,同时也是向中国和中国文化致敬,因为它造就了像王澍这样才能卓著、智慧过人、高瞻远瞩的建筑师。王澍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中国接受教育,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创意与努力构筑了一座座服务大众、造福社会的优秀建筑。”

“二十多年以来,中国在贸易和工业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造福了全世界。”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说:“如此飞速的巨变堪称奇迹,而这种经济的繁华同时也造就了建筑行业蓬勃的生命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建筑领域最具竞争力的市场和建筑发展的试验场。基于良性和积极的市场需球,这种竞争正在催生一种全新的中国建筑风格,它既尊重传统和地方特点,又能满足当下的紧迫需求。”

他继续表示:“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平衡点,但评选委员会在王澍的作品中看到了真正的当代中国建筑风格,因为作品中的建筑物包含令人赞叹的原创性,既着眼于未来,又继承了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就像所有伟大的建筑学派一样,无论处在什么年代、什么文化之中,它都能表达和指引时代的精神。如果说王澍的建筑作品是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它同时也以王澍特有的建筑语言唤起了全世界的共鸣。”

谈及自己的获奖,王澍表示:“对一个在获奖之前没有出版过作品集的建筑师,一个只在中国做建筑的建筑师,一位自称为业余的建筑师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为此,我要感谢评委会睿智和公正的评价。这个奖对中国建筑界的意义如此重大,作为一个还如此年轻的建筑师,我必须说,要感谢这个非比寻常的时代,正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巨大的发展和史无前例的开放,才可能让我这样一个建筑师,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有这么多的机会去进行艰难的建筑实验。在此我要感谢我的伙伴陆文宇,也要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们。”

王澍有着自己独立的视角和思考:“建筑师不仅作为一个技术执业者,而是要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更深思熟虑的思考,更清楚的价值观和信念。我都不止是设计一个建筑,而是在设计一个保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世界,走向一条重返自然的道路。这就是在我得知获奖的时刻,我正在思索的问题,也是我伸向未来的目光。”

关于普利兹克建筑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创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卓越品质,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类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普利兹克家族之所以选择建筑领域是因为他们对建筑的强烈兴趣,由于他们在世界各地建设凯悦饭店;而且由于建筑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但未包括在诺贝尔奖之中。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奖程序完全模拟诺贝尔奖,由国际化的评委会通过秘密审议和投票选出最终得奖者。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位提名者。媒体经常称普利兹克建筑奖为“全球建筑领域的最高荣誉”或“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以普利兹克家族的姓氏命名,该家族的国际业务总部设在芝加哥,向以支持教育、宗教、社会福利、科学、医学和文化活动而闻名。这个奖项由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所设立,杰伊?普利兹克于1999年1月23日去世后,其长子汤姆士?普利兹克(Thomas J. Pritzker)成为凯悦基金会主席。

关于2012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

2011年评选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来自英国的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他是世界知名的建筑资助人,现任蛇形画廊信托公司董事长,曾担任英国艺术委员会和泰特美术馆主席,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密斯?凡德罗档案馆前任董事;亚历山大?阿拉维那,智利建筑师和埃勒门达建筑公司常务董事;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中国著名建筑师和教育家张永和;来自英国的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扎哈?哈迪德;来自澳大利亚的200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格伦?马库特;来自芬兰的尤哈尼?帕拉斯马是一名建筑师、教授和作家;凯伦?斯坦因是美国作家、编辑和建筑顾问;常务理事玛莎?索恩是西班牙马德里IE建筑学校负责对外事务的副院长。

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历届获奖名单:

1979年,第1届,菲利普?约翰逊,美国

1980年,第2届,路易斯?巴拉甘,墨西哥

1981年,第3届,詹姆斯?斯特林,英国

1982年,第4届,凯文?洛奇,美国

1983年,第5届,贝聿铭,美国

1984年,第6届,理查德?迈耶,美国

1985年,第7届,汉斯?霍莱因,奥地利

1986年,第8届,戈特弗里德?玻姆,德国

1987年,第9届,丹下健三,日本

1988年,第10届,戈登?邦夏,美国;奥斯卡?尼迈耶,巴西

1989年,第11届,弗兰克?盖里,美国

1990年,第12届,阿尔多?罗西,意大利

1991年,第13届,罗伯特?文丘里,美国

1992年,第14届,阿尔瓦罗?西扎,葡萄牙

1993年,第15届,槙文彦,日本

1994年,第16届,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法国

1995年,第17届,安藤忠雄,日本

1996年,第18届,拉斐尔?莫内欧,西班牙

1997年,第19届,斯维勒?费恩,挪威

1998年,第20届,伦佐?皮亚诺,意大利

1999年,第21届,诺曼?福斯特爵士,英国

2000年,第22届,雷姆?库哈斯,荷兰

2001年,第23届,雅克?赫尔佐格,瑞士;皮埃尔?德?梅隆,瑞士

2002年,第24届,格伦?马库特,澳大利亚

2003年,第25届,约翰?伍重,丹麦

2004年,第26届,扎哈?哈迪德,英国

2005年,第27届,汤姆?梅恩,美国

2006年,第28届,保罗?门德斯?达?洛查,巴西

2007年,第29届,理查德?罗杰斯,英国

2008年,第30届,让?努维尔,法国

2009年,第31届,彼得?卒姆托,瑞士

2010年,第32届,妹岛和世,日本;西泽立卫,日本

2011年,第33届,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葡萄牙


王澍对中国城市规划批评的观点摘录
拆迁割裂城市,曾比巴黎还美的北京如今成东南亚

王澍说,30年时间里,我们建造了一个全新的国家。这一“全新”,很大程度上是拜大规模城市拆迁所赐。

王澍小时候生活在北京建国门附近一个小四合院中,在四合院外极目都是农田,没有任何建筑,看得到城市边缘。改革开放后,老家旁边建起建国门立交桥,他回到北京,发现故乡已陌生到恍如他乡。“今年这个四合院就要拆了,拆完之后,北京跟我再没有关系。”王澍说。

10年前,他在杭州一家书店翻到一本老相册,一名传教士拍摄的1900年的北京,顿时潸然泪下:“当时的北京多么美,比巴黎还美,现在呢?掉到一个东南亚国家的状态。这几十年究竟在干什么?”在王澍看来,现在中国城市结构支离破碎,每栋高楼大厦就是一片“殖民地”。

全球化下城市化 千城一面

在王澍看来,全球化带来交流开放,但需要警惕全球化背后的商业化、工业化。对建筑来说,可能就是某一类商品化、标准化的建筑在世界泛滥,实际上破坏了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的这个时候,大家要想如何保持自己的不同的东西。”

传统离散,大陆城市人性消失

王澍认为,大陆城市比起自己访问过的台湾城市来说,“更不像城市”,“大规模开发之后,建筑和街道只能看不能用,人性消失了。”

建筑堆砌的欧美郊区式病态发展

王澍认为,城市与建筑是两个问题,无法通过后者来解决前者。“我们到现在也不清楚城市到底应该怎么建造,这种大体量建筑建起来的并不是城市,而像是欧美的城市化的郊区,改革开放30多年不是城市化过程,而是城市郊区化过程。不仅传统没有了,而且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就相当于暴富起来的郊区。”

弃置程序,城市建设成划分殖民地

王澍批评了分配地块用于开发项目、往往不顾及周围地段的标准程序。他表示这样的项目变成一个个殖民地,城市居民甚至无法从一个小区走到另一个小区,他说他小时候居住在北京的四合院中,当时的北京比巴黎更美,但现在全球化的浪潮剥夺了中国城市的独特个性。

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的毒品,迷幻作用短暂

王澍判断,房地产业“黄金十年”建的住宅,必然会因为城市没有多余土地,而在十几二十几年后拆掉重造。

“中国情况特殊,每个房地产楼盘规模相当大,这种方式无论对城市、房地产商还是市场,运行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对城市破坏非常大。并不是世界所有城市都以这种模式发展,只是亚洲为主的一些区域以这种模式。房地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城市的毒品,很难戒掉。给人错觉的是,城市发展很快,但实际上,实体经济并无法支撑。”

文化与耐性的遗失,让审美渐行渐远

大陆大型城市建筑如今已成国际设计师的试验场,但近年来国外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却屡屡引起非议。实际效果是老百姓对国际大牌的作品并不买账。大牌的设计过不了普通市民的审美关,人们欣赏了好几年还是品不出美来,找不出叫好的理由,只遗留下一个又一个莫名其妙的绰号,成为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标。

一边是文化的不自信被所谓的国际化、接轨所包装掩盖,一边是文化的内核在拙劣的仿古流行风中流失。城市建筑规划面临文化危机已经是既成事实。

耐性的丧失,更加剧了文化的凋敝。耐性是西方宗教文化中的重要美德之一。耐性这一美德决定了文化的含金量。但是大陆多年来强调发展速度,由此在城市规划中更加剧文化的空洞。

生活方式的遗失,传统家庭社群分裂

王澍曾经在杭州探索过一种新的建筑方式,希望让垂直建筑中的现代人也有机会回归传统生活方式。他设计了6栋高过100米的塔楼,每两层6-8户居民可以共享一块公共区域,恢复有“院子”的江南传统,又可以尝试建设社区关系。“这个楼盘2007年开始销售,我上次去看的时候,随机走了三个院子,一个院子完全闲置,没有人用,非常失败。有两个被用起来,一个成为公共客厅,孩子写作业,老人聊天。另一个被建设成很美丽的花园。我听说有记者去采访,走了17层楼,只有一个院子被利用。”

此事对王澍的启发是,社会变化之下家庭结构也随之变化,现在主流是年轻父母带着孩子的三口之家,因为生活方式不同,往往不愿意跟老人生活在一起。“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不仅建筑被破坏,家庭内部结构也离散化。这不是靠建筑方式能够解决的,虽然建筑一定会有反作用。一个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但我现在还没有找到成功的办法,设计师会尽自己的努力,但这也并不是设计师能够解决的。”

人的尺度的遗失,城市发展与你我无关

城市规划与发展与建筑设计一样,本质上要为人服务,惟有人性化,坚守人的尺度,才能有生命力。

城市建筑规划的人性化不仅体现在实用功能上。城市建筑规划所表达的情感,所包含的象征意味、心理暗示,更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它事关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程度、心理健康,更直接表明城市与它的居民之间的关系。

但是今天城市规划的出台,实际上与它庞大的城市居民之间并没有多少关系。尤其是与30年来,大量的以外来者身份进出城市的人们几乎没有瓜葛。城市是冰冷的,城市规划与发展与你我没有关系,这不是什么城市品味,生活方式的问题,而是城市参与感,归属感的大问题。

这不是建筑规划的问题,但这却以建筑规划的方式体现。

【网友评论】
凤凰网湖南省长沙市网友:凤凰网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像王澍这样十几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理想的人太少了,大家都说现在的中国是一个不可能出大师的年代,时间证明只有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有可能做出伟大的成就,所以我喜欢他的作品,更钦佩他的人格。

凤凰网塞尔维亚网友:反霸防盗现在我正在前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我住在该市的新城区,新城区与旧城区之间隔着萨瓦河,新城区建了一些现代建筑,与中国各城市的现代建筑大同小异,只是楼层低一些数量少一些,对我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对我有吸引力的是老城区,我几乎每天都到老城区去拍照、摄像。老城区的建筑全盘保留,没有一栋拆迁。一看就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同时展现出这个民族曾经的光辉与荣耀,散发这浓厚的文化气息。对我有深深的感染力,每天都有不同肤色的人来这里参观旅游。
我自然联想到国内的城市,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完全失去了各个城市的个性。如武汉市,中山大道、汉正街曾是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街道,但令人痛心的是,中山大道拆迁后几乎建得面貌全非,原有的汉正街已荡然无存。没有一点明清建筑的痕迹。
贝尔格莱德的新建筑全部都在新城区,而全盘保留了老城区的历史建筑,这种城市的规划建设值得国内各城市规划建设学习和借鉴。
国内城市中心凡有树有草的绿化带都会种植各种花卉,这样成本高,色调不统一,显得杂乱无章,就如同一副美术作品没有统一的色调难看一样。贝尔格莱德的绿化就是树和草坪的结合,看着恬静、自然而协调。这一点也值得国内城市绿化的借鉴和学习。

【相关链接】
[要查看本链接请先注册登录]
王澍和他的作品
[要查看本链接请先注册登录]
凤凰评论自由谈


[要查看本图请先注册登录]
(上图:王澍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要查看本图请先注册登录]
(上图: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一期俯瞰)
[要查看本图请先注册登录]
(上图:王澍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要查看本图请先注册登录]
(上图:王澍作品:宁波历史博物馆)
[要查看本图请先注册登录]
(上图:王澍作品:五散房)

https://yuwen.catsboard.com

2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一 六月 04, 2012 5:02 am

无声起舞 05 班副

无声起舞 05 班副
司徒

沙发

3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一 六月 04, 2012 6:26 pm

Lulu酱!!!5-4=1

Lulu酱!!!5-4=1
举人

娱乐至死的时代,一部深夜播出的纪录片能挑起网民热情,实属罕见。《舌尖上的中国》触动的,究竟是中国人的哪一根神经?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舌尖上的中国》因此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
引发共鸣是纪录片最常应用的手法,《舌尖上的中国》将其应用到了极致。对于每个观众来说,都能在这部纪录片中找到感情的寄托,比如那些熟悉的家乡味道,比如饭桌上和乐融融的家庭气氛,比如那些美好的旧时时光。
有网友总结,《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原因应该归功于:“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以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让观众既流口水又长知识,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镜头里,他们笑得很满足,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对生活的热情,知足常乐。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想要的太多,反而忘了简单生活的真谛?
“民以食为天”是这个农耕文明的最高政治箴言。画面里的天、地、阳光、森林、河流、海洋是真正的生命源头,它所唤起的是一种“怀乡感”。它对这个已变形的社会和心理具有某种疗伤式的平复作用。
《舌尖上的中国》挑动的何止是舌尖,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那一根心弦。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现代都市生活中,这根充满着情感的心弦已然布满灰尘,而社会和心理也被外来的压力不断地挤压变形。但是,《舌尖上的中国》所传递的温情、平和、从容,悄然拨动了这根几乎被遗忘的心弦,那从心底涌起的,汹涌澎湃的感情,将美好于记忆和梦想中迸发出来。

无独有偶,今年一本名为《江城》的书一直高居了各大书店的销售榜首。《江城》所展现的是何伟作为支教志愿者眼中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涪陵,作者一面叙述着朴实的日常生活,一面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小心地揭开一座小城市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的神秘面纱。无论是《江城》还是《舌尖上的中国》,里面的人,不是每天看到的焦躁、紧张甚至愤怒的模样,而是温和的、从容的、微笑的。
与其说《舌尖上的中国》抓住了电视机前观众舌尖的味蕾,不如它说正在悄悄地唤起每一位观众心中的文化热忱。

这么长的引子,不知道大家看烦了没有。归根结底:文化热忱!

凤凰网湖南省长沙市网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像王澍这样十几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理想的人太少了,大家都说现在的中国是一个不可能出大师的年代,时间证明只有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有可能做出伟大的成就,所以我喜欢他的作品,更钦佩他的人格。”
我现在还是不大理解,这位伟大的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建筑师王澍的另一层伟大何在。
因为他坚持建筑要体现中国文化?并且用自己的力量建出了许多这样的建筑,实现了在许多人口中也许只是空话的对中国建筑的向往?
先提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追求欧美风格的房子呢?这是一个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
这里有个本质问题:房子已经不再是家的“等价物”了,能最好区分这两者的就是,家只有一个,而房子可以有好多套。房子可以有欧美风...但家没有风,家就是Family【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对于单纯追求房子而不是只想有个家这么简单想法的人,房子就是不动产,就是象征着财富、地位。
房子都是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人们已不对它抱有任何感情,不会像注视着亲手造出的艺术品那样投入无限的感情、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一样深思熟虑它的结构是不是切合了它的内涵,既然建造它们的人们都是一种冰冷的心态按图(设计图)就班所以又如何要求冰冷的建筑体现中国文化?!

flower 房地产商自然是为了有钱赚所以追求欧美风格的房子,虽说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也具有不可小觑的反作用;这就要扯到消费者的各种心理了,例如从众、攀比、求异心理,唯独就是跟求实心理不大沾边。
flower 消费者买房子追求的是舒适吧,欧美风格的房子看着就是顺眼啊,显而易见大多数人都这么觉得。
说到这个顺眼,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看宫廷剧呢?且不深究,你总该承认有那么一点点是因为宫廷的奢华吧~那为什么房地产商不把楼盘建成那样子呢?也许是因为成本太高?我真的觉得做第一人绝对赚大钱可是为什么这么爱钱的房地产商都不干呢?(谁知道是不是没想到呢...)


全球化下城市化 千城一面

在王澍看来,全球化带来交流开放,但需要警惕全球化背后的商业化、工业化。对建筑来说,可能就是某一类商品化、标准化的建筑在世界泛滥,实际上破坏了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的这个时候,大家要想如何保持自己的不同的东西。”

我觉得中国人先学如何保持自己的不同的东西这个观点很正确,一个人如何能坚定不移地去坚持一个自己都不甚了解的东西呢?先学中国文化是什么,建筑如何体现中国文化?或者说任何一样东西如何才是体现中国文化?谁都不希望自己国家的文化被外来文化淹没,只是有这么一种心理:只不过是住着欧美风的房子而已,没这么严重吧?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么严重,在王澍看来,有。我能想到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多年以后中国人忘记了中国建筑是什么样子。

4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二 六月 05, 2012 6:23 am

文人莫客(伪)513

avatar
状元

呵呵,前排,还有,班副啊,你将地板说成板凳啦,是你一激动手抖了吗?
好,转入正题吧。
城市如今发展的速度那是相当的快啊,你一天不出门就不知道路咋走了,遍地的都是高楼大厦,是不是马路再装修一下,扩建一下,缩小一下,你当你在用放缩法解数学题啊?的确,城市规划就宛如一道极其复杂的不等式,要使发展与人文成一个较为正常的关系。面对如此难题,政府着急也是正常的,加速也是情理之中的,但往往加过了头,其速度的承载物不够坚固,垮了。动车事故,山东某化煤厂爆炸,上海教师公寓着火……太多太多,令人乍舌。同时,城市的高发展的代价是城市的千篇一律,丧失了文化底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身为一个文化大国和礼仪之邦,丧失了这些就等于丧失了我国的一半实力。
嗯……没有文化的城市就如拆下轮子装上翅膀和喷射器的强度不变的汽车在高空中以飞机的速度飞行,结果是啥,大家都清楚。
重视文化与人文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我们无法隔空架高楼,也无法凭空建设。
建设一个特色化城市才有可能建设特色化国家。

5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二 六月 05, 2012 8:55 am

光影流年0501

avatar
举人

城市化是城市前进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更不意味着千人一面、高楼大厦。城市之所以能被称为城市,重要的是活在城市中的人以及这座城市的精神。你无法想象一座无人的城市,或者一座不属于市民的城市。换言之,城市的建设固然重要,因为它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外表,而更为重要的是这座城市的人文内涵。欧洲的很多城市将旧城与新城分割开来,在旧城之中依旧保持古朴的建筑风格,而对于新城就如同在白纸上作画,无论是摩天大楼或是其他的建筑风格都统统吸纳。这便是城市与传统的有机融合,既不矛盾也不冲突。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一座城市的建筑都如同流行音乐,而少了经典,变得千人一面,那么我们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叹息吧?

6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二 六月 05, 2012 10:04 am

Lethe 544

Lethe 544
秀才

我认为,王澍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推崇的,但有一些观点却过于武断。

首先,政府关于老建筑的翻修问题,确实有些不尽如人意。不说远的,就拿福州的三坊七巷来说。所谓“整旧如新”,旨在修补破损之处,可是,经政府“改造”后的三坊七巷,完全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那雪白的砖块上,没有了悠久的历史积淀,更没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的三坊七巷,与其说是改造,不如说是“建成”来的更加恰当。


有时候,我心中会有一些疑问,尤其是当三坊七巷宣布购买门票之后,我疑惑,政府究竟是为了挽救传统文化?还是要借着古巷的名义,牟取利益?我想,政府的初衷一定是好的,只是,切莫再让民族的瑰宝继续埋葬在毫无特色的高楼大厦之中。


其次,建筑格局的改变导致“传统离散,人性消失”的恶性循环,的确令人深思。高楼大厦的层层拔起,告示着院落文化的不断衰落,正因如此,作为社会主流的80后、90后,自然也就无法体会到曾经的“大杂院文化”。我们的父辈,从小透过院子的网眼看世界,而我们,却只能从高楼的窗户看世界,所以,我们并不是不想,而是不会再回到从前的生活了。


另一方面,我认为,人性的淡漠、道德的败坏,并不是占绝大多数,只是,这些太过丑陋的东西一旦展现在我们面前,往往比那些美好的事物更容易让我们记住,所以,在许多“愤青”心中,中国变得越发黑暗,社会的发展,也变得越发令人质疑。但是,社会是需要发展的,我们不能够一味地讲求传统文化,而忽略了城市化的发展,我并不认为中国吸纳那些外来文化的建筑有什么不好,毕竟,在当今这个全球化发展的世界,我们也应当适应潮流,但最主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毕竟,学习也是我们建设中国新建筑的基础。所以,我坚决否定王澍“始终对潮流保持警惕与拒绝”的态度,我认为,我们需要适当吸收西方文化以充当养料,但切忌泛滥。

7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三 六月 06, 2012 8:17 am

传说中的斗神劳委511

avatar
举人

“方便快捷,舒适”当这成为人们选择住宅,评价建筑好坏的标准,以摩天高楼为主的为了满足这些标准的标准化建筑以城市化的形式开始席卷。我们生活在标准中,却很少有人看到华装下的空洞。
城市现代化建设,抹去了王澍所说的“比巴黎还美”的北京。我想,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没有传统建筑的填充,会是怎样的悲哀。那些传统建筑,承载的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个城市的人的集体记忆。当标准化的阔斧挥向残存的古建筑时,我开始理解梁思成面对北京古城墙被拆的痛了。我想,再华贵的服饰穿在一个行尸走肉的身上也是丑陋的,这句话适用于一个城市。
历史就是一座古城的核心竞争力!
这当然不能否认现代化带来好处。我只是希望,发展的脚步能渐渐符合靠向人性,那份不仅仅以满足人物质为本的以人为本。

8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三 六月 06, 2012 10:26 am

hahaing 510

hahaing 510
举人

这其实就是一个发展与继承的矛盾问题。而王澍正是一个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的人。
他努力的将中国的传统特色融入现代化的建设中,不让这一份传统遗失。
正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第一眼看上去,嗯,是古色古香的。但细细品味就发现了不对劲,这都是些现代化建造出来的“伪传统”。或许正是这些利益的驱使,抹去了原本希望保留传统的那颗平静的心。
而反观现今的中国,一味的追求欧美式的发展,欧美式饮食,欧美式住房,欧美式建筑。这种发展方式是没错,是的,生活是大大的提升了。但是属于我们那么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却被掩盖在霓虹之下。
正如王澍所说“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 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
我们全部中国人,甚至这个国家,都应该慢下自己的脚步,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寻回属于自己的特色,属于自己的传统。
cat cat cat cat cat cat cat cat cat cat cat cat cat cat cat cat cat cat

9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三 六月 06, 2012 4:16 pm

被叫成阿棍的棍子0517

avatar
秀才

其实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丢失原有的文化传承。纵观古今,那些遗留下来的建筑,在他们当时不也是由旧换新而遗留下来的。

10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四 六月 07, 2012 7:20 am

°呼啦呼啦嘿 504

avatar
伴读书童

呼呼。。这个话题不是有很多话说。。讲讲经济方面也许在现在这个社会要比文化要来的实在得多。城市的装潢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决定这座城市的发展,也可以这样说,慢不下来的中国造就了这种一味求新以及追求奢华的城市建设框架,以致于人们时常把那些积淀下来的古风古韵当做是“糟粕”摒弃了,即使保存下来,也难逃翻新的命运,但是我们静下心来想想,文化可以“翻新”吗?这些历经千年才得以被造就的精神财富,难道真的如同剩菜剩饭只需回回锅又可以发出香味么?(虽然那味道不怎么样)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推动经济发展有很多条路,不是所有的发展都要以文化牺牲为代价,文化应是有相关性的,也许在这里,政府部门可以好好下下功夫,旅游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我想完全可以取代那些索然无味的“翻新”工程。。

11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四 六月 07, 2012 1:35 pm

你晗姐 547

你晗姐 547
举人

afro 不得不说相对于世界的其他国家的文化来讲,中国文化确实可以是当之无愧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不得不说因为中国现在的快速发展,文化建筑就像是牺牲品,一个个倒下,取而代之的是如雨后春笋一般的高楼大厦。
afro 城市必然是要发展的,发展的形式有多种多样的。改革是必须的,但是改革并不意味着什么都要变。自古以来,中国已经非常鲜明地形成了属于中国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和中国人的骨气是无论怎么发展都不可以改变的,而文化建筑正是承载这种个性的容器。经济发展无法逾越中国文化,但是中国文化需要发展,需要传承。很难说像现在这样子面目全非的城市如何承载中国的文化,但不能否定的是没有发展,文化也不会有传承的机会。
afro 批评也是一种无济于事的方式了,批判已经拯救不了那些倒下的建筑了。我相信王澍的呐喊,是想在现代人的心中敲响警钟,告诉我们曾经为了发展如何对待那些文化的传载,也是让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属于我们的个性。没有自己的个性,那么再怎么发展也只是行尸走肉。

12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四 六月 07, 2012 4:45 pm

殇城529

avatar
举人

在城市化的今天,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遗忘,而如今的人所追求的是视觉上与感官上的快感,这就注定了身边的事物,景观变得越来越浅薄。说到建筑,不得不让我想到三坊七巷。38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如今已成为本地的主要景点之一,南后街在景观改造之后也面目一新。然而随着商户的入住,原先充满古韵的老街变得商业味十足,商家所带来的不是热闹,而是喧嚣。当原先平静淡雅的老屋带上红尘之气,我不禁怀疑他们是否还有游览价值,抑或是游客所需要的正是带有商业气息的古街。
再说如今千篇一律的城市,高楼林立,钢铁森林中充斥的是车水马龙,嘈杂喧闹,抬头看见的不是大楼阴影,便是带点灰色的天。当成是失去了它独有的文化气息,一味追逐所谓的现代化,一味高速发展,而抛弃了千百年来沉积下来的文化氛围,这样的城市可以说失去了生命。
又看如今的中国节日,文化气息越来越淡,节日成了形式,过年的红包成了攀比的工具,端午的粽子成了点心,忘却了汨罗下的屈原,中秋的月饼买的是包装。大众越来越在乎表象却忘记了内里。
文化丧失的今天,我们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什么?

13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五 六月 08, 2012 8:08 am

Laurel.535

avatar
秀才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步伐的确是快如闪电,但是难道为了求发展,就能够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置之不理,更甚的是随意抛弃吗?王澍获得普利兹大奖的这件事令国人重视:要将现代城市建设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普利兹大赛上,评选委员认为王澍的作品中看到了真正的当代中国建筑风格,因为作品中的建筑物包含令人赞叹的原创性,既着眼于未来,又继承了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就像所有伟大的建筑学派一样,无论处在什么年代、什么文化之中,它都能表达和指引时代的精神。如果说王澍的建筑作品是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它同时也以王澍特有的建筑语言唤起了全世界的共鸣。”
然而,在如今的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中大多数是一栋栋的拔地而起高楼大厦,那些建筑物大多走向趋同,缺少自己的特色。即使是在郊区,虽然能看到一些颇具特色的建筑,但是这些特色对于欧洲国家而言,只是换汤不换药。欧洲的建筑注重是在实用上加之以美光,而且很好的利用了建筑来展示本国的文化底蕴,例如,法国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等等,每个风格的由来都与历史的积淀息息相关,然而,近些年来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欧陆风格到现在主题风格与普通风格,这两种风格的产生无不是因为房地产商的炒房热与国人的买饭热所导致的,人们的心中无不充斥着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压力,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得中国现今的建筑风格大众化,缺少文化的修饰,缺少属于中国的特色。
归究缘由,都是因为中国人缺少耐心,王澍:“耐性这一美德决定了文化的含金量。但是大陆多年来强调发展速度,由此在城市规划中更加剧文化的空洞”。王澍一直以来秉持 “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艺术学”的学术理念,虽然那是很艰难的,不过他仍是坚持着,最终他获得了认可。中国不是缺少文化的涵养,而是一直以来人们浮躁的心理使我们忽视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财富,而去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就如同行尸走肉般,一旦经历文化的考量,它将会是多么的一文不值。
因此,文化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不要为了求发展而以此为代价,
中国应当是个有文化底蕴与内涵的国家。

14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五 六月 08, 2012 9:31 am

Brandy 0536

avatar
秀才

置身于一个城市,包围着人们的建筑必将第一个向人们诉说这座城的曾经,而当身边的建筑从欧美风到日式到地中海风格各种迎面向人们扑来,这座城妄想着复制世上所有的特色却同时失了千百年来自身独特的文化。当外来文化在本土扎根,新鲜感过去了以后,剽夺而来的文化可以轻易遗弃,但自身的文化却因载体无置身之地而灰飞烟灭,如此的一个城为何留不下一片地不要商业不需先进,留给传统建筑,留给传统文化,留给人们一个不用看照片就能忆起这座城曾经的机会。
赶英超美并不是错误的,但“仿照”的座座高楼只是在一次次强调中国也就如此紧跟列强之后,从未超越。所谓现代建筑不是全球化的大一统,中国的现代应该是传统文化加以中国现代特征,是中国元素经千年后的传承与适当创新。发展是改进已有的,而不是丢弃曾经而以一城的复制品而骄傲。
对于文化的价值,也许不能用实在的钞票来衡量,也许不能像公路一样收过路费,也许不能向商店一样直视营业额,就因如此古城墙便要向公路让路,外敌千年前越不过的城墙如今被“利”字轻易毁坏;就因如此三坊七巷要被“照旧”翻新,以一“利”字来证明如今的木材有着比那老屋上更斑驳的痕迹。然后再自欺欺人地摆上一条移居的古墙称其“记忆之城”,把星巴克的招牌也改成木质便乔装中国文化。
公路是会改动的,商业中心也是会变迁的,却为了眼前的利,摧毁的是多少年来不变的文化遗迹,摧毁的是一片故地以及再也不能真实踏上的那一方祖辈曾走过的石板路。
当归乡之时却到的是另一片陌生的土地,归属感便不复存在,到那时,想必呆在原地便是环游世界了,却发现世界变小了,单一了,却发现再也找不到起点。

15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六 六月 09, 2012 4:04 pm

LG哦咯咯。546

LG哦咯咯。546
秀才

建筑也是一种文化,从北京的紫禁城到福州三坊七巷。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不会有与中国的建筑相同的构造和意义,
这不仅是气候类型或地形分布能武断定义的样式,还包含了不同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底蕴,是我们永远值得骄傲自豪的事物。

然而今天,各种欧式别墅公寓充斥了中国的大中小城市,无论贫穷还是富裕,都把能拥有这样一栋或者一户房子当成潮流和时尚。而对于能珍贵得保存到现在的别致的旧房子旧院子则是一脸嫌弃,有的则想通过改造来实现其“美化”“赏心悦目”的价值。

我所知道的,就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三坊七巷改造。三坊七巷改造完一次元宵节过后我第一次去,那时候商业店铺开业的还很少。只是那时候雪白的墙壁还有有点外国风情的玻璃窗让我看得很不爽。。。明明一个好端端的纯中式化建设整出点外国腔是想来中西合璧吗。!路过的行人也很冷清,也许都只是纯粹的路过。

我的初中同学有的住在三坊七巷的有跟我形容过他们的童年,家的院子里种一棵树,经常互相串门吃东西,一起在小巷里玩。这些都是住在公寓别墅隔着大铁门或宽敞的院子的小孩无法亲身体会的亲切感。也是现在被网络物质占领的小孩用想象和别人的言语无法领悟的辛酸。

我们要走的是我们要继承的要知道的属于中国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无论是曾经繁盛并扬名世界的强大,还是被别国欺凌的屈辱懦弱。都是美好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传承。往往深入的了解与揣摩历史长河中的故事和人物,能引发人们真正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怀与意志。
写不下去了。。

16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六 六月 09, 2012 5:30 pm

马哥542

马哥542
举人

建筑师的忧伤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依附着一个个好看的gdp曲线残喘发展着的普通百姓们的忧伤呢。如今的城市建筑千篇一律,规划局好似操控着电脑鼠标一般,对活生生的城市进行着死板的规划——拆迁、开发、发展。城市失去了本身的人性化,完全按着规划图上照搬照建,一种叫做历史和文化的韵味被发展的洪流冲击着,逐渐模糊了。一纸拆令,如同明晃晃的白刀割裂着城市,曾比巴黎还美的北京如今成东南亚、曾是人间天堂的苏杭如今变成曼哈顿。
再回望我们居住的福州,曾经古老的三坊七巷被改建成旅游景点,所有的居民被强制搬迁,殊不知曾经的三坊七巷正是因为人声鼎沸才得以将一脉香火延续,逐客令一下,三坊七巷的韵味也随着褪去的生活味和铺天盖地的游客而消磨殆尽,甚是可悲。
轰然倒下的东街口天桥,以鼓楼为中心扩散开来的拆迁潮,金山万达新金融中心的拔地而起,千篇一律的新式住宅,这些被载入城市发展的规划中,作为每一任领导班子的政绩,却不知在一张张讹谕奉承的嘴脸中,城市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没有了地方的特色,死气沉沉。
城市扭曲了的快速发展归其原因仍离不开中国过于快速的发展。邓小平虽曾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但他也曾说过以人为本。人民已经赶不上中国高速发展的步伐了,无数的例子告诫着我们,应当停一停了,等一等落下的人民,等一等落下的良知,等一等落下的文化。723动车事故、上海教师公寓着火、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高速行驶着的发展列车是应该要停下来整修整修了。

17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六 六月 09, 2012 6:23 pm

PolysoIIIe 528

avatar
秀才

先占坑。。明天中午来填。。


= =看来这个坑要一直坑下去了。。不知道说些什么比较好。。



由Po1ysoIIIe 528于周日 六月 17, 2012 3:55 pm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18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发展 周日 六月 10, 2012 3:25 pm

天剑 512

天剑 512
举人

我们中国人事实上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是第一”的美好幻想下,还停留在闭关锁国前的繁荣之梦,忘记了鸦片战争的耻辱,未能正视自己国家的实际发展状况。
7.23动车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开始从各个方面反思,其中就有建筑方面。
西方的建筑注重平面,注重建筑的稳固,这样的房屋给住的人以安全感,而相反的,中国的建筑注重向上伸展。中国建筑趋向于摩天大楼,人们心中也存在着对高楼的向往,很多建筑者执着于楼层数,越高越气派,越豪华。
更多的建筑是向西方“学习”,所谓“学习”,说难听点就是copy,,把未融入任何中国元素的西方建筑耸立于城镇之中,而且建筑者还为此洋洋自得,民众也为此而倾倒。
中国古建筑的优越鲜而问焉,我们未能完好地继承下来,赵州桥那样的顶起中国人脊梁骨、体现中国优越建筑技术的奇迹没有再出现,这是事实,也是残酷的现实。
正视这些,了解中国自己的优越之处,才能传承好我们的文化,并且发扬光大。

19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添补 周日 六月 10, 2012 3:28 pm

天剑 512

天剑 512
举人

上面那个加一句:别人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也不一定是自己的,在学习别人的同时发展自己,这才是最优之法,王道之法。

20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日 六月 10, 2012 3:54 pm

仰望天空 512(小号)

仰望天空 512(小号)
白丁

我们中国人事实上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是第一”的美好幻想下,还停留在闭关锁国前的繁荣之梦,忘记了鸦片战争的耻辱,未能正视自己国家的实际发展状况。
7.23动车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开始从各个方面反思,其中就有建筑方面。
西方的建筑注重平面,注重建筑的稳固,这样的房屋给住的人以安全感,而相反的,中国的建筑注重向上伸展。中国建筑趋向于摩天大楼,人们心中也存在着对高楼的向往,很多建筑者执着于楼层数,越高越气派,越豪华。
更多的建筑是向西方“学习”,所谓“学习”,说难听点就是copy,,把未融入任何中国元素的西方建筑耸立于城镇之中,而且建筑者还为此洋洋自得,民众也为此而倾倒。
中国古建筑的优越鲜而问焉,我们未能完好地继承下来,赵州桥那样的顶起中国人脊梁骨、体现中国优越建筑技术的奇迹没有再出现,这是事实,也是残酷的现实。
正视这些,了解中国自己的优越之处,才能传承好我们的文化,并且发扬光大。
我从另一方面讲,向西方COPY,变得和西方一样,也可以说是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技术,中国的些许事物似乎早已失去了它们本来的光辉,而西方却在不断创新,跟随他们,也许会收获颇丰

21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日 六月 10, 2012 3:58 pm

被叫成阿棍的棍子0517

avatar
秀才

城市建筑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像那些独特的的建筑,如福建土楼啊,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小巷,这些都是由各地的文化历史,适应当地而形成的。那么我们也可以把如今快速发展的建筑,当成是适应现在社会所需的而改变的。当然,我们不能把原有的建筑文化全部抛弃,毕竟这也是我们所拥有的文化财富。

22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日 六月 10, 2012 4:55 pm

马哥542

马哥542
举人

建筑师的忧伤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依附着一个个好看的gdp曲线残喘发展着的普通百姓们的忧伤呢。如今的城市建筑千篇一律,规划局好似操控着电脑鼠标一般,对活生生的城市进行着死板的规划——拆迁、开发、发展。城市失去了本身的人性化,完全按着规划图上照搬照建,一种叫做历史和文化的韵味被发展的洪流冲击着,逐渐模糊了。一纸拆令,如同明晃晃的白刀割裂着城市,曾比巴黎还美的北京如今成东南亚、曾是人间天堂的苏杭如今变成曼哈顿。
再回望我们居住的福州,曾经古老的三坊七巷被改建成旅游景点,所有的居民被强制搬迁,殊不知曾经的三坊七巷正是因为人声鼎沸才得以将一脉香火延续,逐客令一下,三坊七巷的韵味也随着褪去的生活味和铺天盖地的游客而消磨殆尽,甚是可悲。
轰然倒下的东街口天桥,以鼓楼为中心扩散开来的拆迁潮,金山万达新金融中心的拔地而起,千篇一律的新式住宅,这些被载入城市发展的规划中,作为每一任领导班子的政绩,却不知在一张张讹谕奉承的嘴脸中,城市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没有了地方的特色,死气沉沉。
城市扭曲了的快速发展归其原因仍离不开中国过于快速的发展。邓小平虽曾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但他也曾说过以人为本。人民已经赶不上中国高速发展的步伐了,无数的例子告诫着我们,应当停一停了,等一等落下的人民,等一等落下的良知,等一等落下的文化。723动车事故、上海教师公寓着火、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高速行驶着的发展列车是应该要停下来整修整修了。

23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日 六月 17, 2012 2:31 pm

恶意匣子 555

恶意匣子 555
举人

现在的我们无一不是向西方靠近,不仅仅是建筑,我们学习欧洲的古典音乐,将之视为“正统”;我们藉由悬挂在墙上的油画,使自己看上去更有“艺术修养”;一栋栋西欧式建筑拔地而起,这才是有“品味”。

24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六 六月 23, 2012 4:47 pm

蓝鲸的尾巴 520

avatar
举人

我应为我住在城乡交接处感到庆幸。村里每家都有自己的院子,夏秋时圃里的丝瓜会顺着竹竿爬上网,网连着二楼阳台,为院子留下一片荫,早晨还能看到丝瓜的花洒落一地。现在花圃里我种下的向日葵

25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Empty 回复: 城市规划:建筑师的忧伤 周六 六月 23, 2012 4:49 pm

蓝鲸的尾巴 520

avatar
举人

唔,丢了?!

返回页首  留言 [第1页/共2页]

到页面 : 1, 2  下一步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