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略览】方舟子,本名方是民,笔名方舟子,1967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曾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是《新语丝》月刊和同名网站的创办人。自1999年以来,方舟子设立新语丝网站,通过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及刊登网友文章,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 败现象,批判新闻界的不真实报道,以及批判基督教、伪科学、伪气功、伪环保,批评中医等。方舟子同时是许多知名平面媒体的专栏作家,并且出版过一些以科普和反学术腐 败等为题材的著作。由于在评判时过于犀利,方舟子本人和他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争议。
方舟子的打假很多都直指中国国家研究 部门和高校的著名教授、高级领导。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件包括:
朱涵事件
朱苏力招生事件
基因皇后陈晓宁事件
民工打磨汉芯事件
“昏教授”肖传国事件
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事件
四川大学教授丘小庆事件(闹剧,《新语丝》发文者向丘小庆公开赔礼道歉)
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事件
东南大学校长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事件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知常事件
2005年9月14日指出“肖氏反射弧”未获国际公认
2005年11月清华教授刘辉学术造假
2007年4月蒙牛造骨牛奶蛋白(OMP)事件
2010年7月唐骏学历造假事件
2010年7月28日神仙李一现形记
2010年8月28日质疑“国学天才”孙见坤剽窃作品
2010年9月16日质疑刘维宁首席科学家身份
2010年12月称张衡当年建造的地动仪“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
2011年07月质疑非诚勿扰综合节目主持人乐嘉的学位造假和色彩理论剽窃。
2012年01月方舟子质疑韩寒,与韩寒展开隔空“骂战”。“挺韩派”和“倒韩派”各执一词。
【相关阅读一】
检视方舟子十多年来的学术打假,我们可以发现,他终究成为一个孤独的个体打假者,被他揭出来并喧嚣一时的事件的事主们,在尴尬了片刻之后,依然在中国的各界过着好好的日子,而独有他,如堂吉诃德一样,举着长矛左突右击。
方舟子这个名字,已成为上周爆炸性新闻的代名词。
而在过去的10年中,与他的名字相关联的轰动性新闻层出不穷,朱涵事件、朱苏力招生事件、民工打磨汉芯事件、肖传国事件、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事件、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事件、东南大学校长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事件、披露“肖氏反射弧”未获国际公认、清华教授刘辉学术造假事件、蒙牛造骨牛奶蛋白(OMP)事件、唐骏学历造假事件和近期的质疑神仙李一和质疑“国学天才”。
直至2010年8月29日傍晚在北京住所附近遭2名男子袭击,面部被喷不明液体,腰部被铁锤砸中后“破皮出血”……
可以说,方舟子与爆炸性争议新闻的关系,犹如鱼与水、根与苗,既相辅相成,又互为因果。自1999年以来,方舟子设立新语丝网站,通过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及刊登网友文章,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现象,批判新闻界的不真实报道,以及批判伪科学、伪气功、伪环保,始终以一个风暴之眼的形象存在着,在他身边,围绕着太多的话题。持各种观点和利益立场的人,爱他并敬他如神明,恨他,期望他入地狱者都大有人在。对多数公众而言,因为像他这样的对虚伪造假有近乎于“洁癖”的嫉恶如仇者实在太稀缺,而对他抱有一种期待和敬仰。因为许多人知道,他所做的事情,有多么艰难。
有人评价,方舟子具有典型的知识分子人格,即他脑中有坚定的理念,认为“世界应该怎么样?”而现实世界并没有这样,于是,他便按照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方法,将他朝自己心中的“应该”去推进。他的方式,是典型的非东方式的理科方法,没有温良恭俭,没有折中与迁就,甚至没有对任何包括“国情”之类说词在内的元素的迂回与婉转。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直来直去如闯进瓷器店的野马一般,把学术界原本看似精巧有致相安无事甚至不问公义只顾闷声发财的氛围打破,盛筵被中断,大家华丽的外衣被掀起,露出里面包裹着的并不太美好的内容。对于当事者来说,尴尬和愤怒,是可想而知的,但对于整个学界的学风与氛围,则无疑是一种整肃和清理,他让许多人知道,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事情不可为,一旦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荒唐事,必然要为之付出代价。在人类的学术历史上,方舟子这样的世界观,本是主流,但这与当下中国学界的实际情况,又有很大的出入———许多知识分子,眼界已越来越收缩到自己的小日子上了,不会为与自己利益无关的公理与正义,去冒陷入争端、纠葛甚至有杀身之险的事情中去。
支持方舟子的人们,与其说是支持他本人,倒莫如说是对更多人表现的失望。检视方舟子十多年来的学术打假,我们可以发现,他终究成为一个孤独的个体打假者,被他揭出来并喧嚣一时的事件的事主们,在尴尬了片刻之后,依然过着好好的日子,而独有他,如堂吉诃德一样,举着长矛左冲右突之后发现,他最大的战果,就是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
很显然,最悲最伤最痛的,不应该是他!
【相关阅读二】
方舟子所称的“倒韩运动”,喧喧嚷嚷两月有余,至今余波未平。此事是是非非,自有公论。这里且集中讨论质疑的边界问题。
首先要肯定的是,质疑是公民权利,必须对公权和公权人物保持强大的质疑习惯,政治才有望清明。非公权型的公众人物也要接受公众质疑,因其话语权属于公共资源。这都没问题。
分歧只在,对非公权型的公众人物,其质疑需要谨慎。这主要因为:1,非公权型公众人物仍只是个人。公权无隐私,而个人有隐私。公权运作必须最大限度向纳税人公开,非公权型公众人物无此义务。2,非公权型公众人物掌握的公共资源不能等同于公权力,对公众不具有强制力。3,公权力面对公众不是弱势而是强势,但非公权型的公众人物面对公众,往往可能是弱势,往往容易受伤,因而跟普通人一样需要保护,只是保护的强弱略有不同而已。
这就是说,既要捍卫公民的质疑权,又不能允许借质疑之名侵犯被质疑者的人权。即二者之必须平衡。要平衡就需要规则,需要程序。这规则体系或者说程序体系当然不是一篇千字文能说清楚的,仅就笔者马上能想到的,至少应包括如下四个要点:
第一,质疑就是质问加怀疑,因而要定位于问,定位于疑,不是问不是疑,而是定论尤其是独断,叫指控叫审判都可以,就是不能叫质疑;
第二,质疑要定位于可能性,而不排斥别的可能性;
第三,质疑本身要接受质疑,发现错误要公开纠错;
第四,质疑不是议会质询,没有强制力,被质疑者没有回应义务,愿否回应取决其自愿,不可绑架,不回应不等于默认。
这些规则或者说程序,比质疑目的重要一万倍,或者在我来说,目的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那是不可知的,但你的质疑是否严守规则,是否符合程序正义,却是可以看到的,可以检验的。接受规则或程序约束的质疑,才是文明的质疑,质疑本身才有尊严。而脱离了规则或程序的质疑,脱缰野马般恣意狂奔的质疑,那不是文明的质疑,那本身就是野蛮。我们的时代还无力彻底消灭野蛮,但我们自己,至少可以远离野蛮。
否则,整个社会要重返野蛮,走到人与人之间随意构陷,走到胡适所说的猜疑、冷酷与不容忍的地步,真的不是很难。
方舟子的打假很多都直指中国国家研究 部门和高校的著名教授、高级领导。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件包括:
朱涵事件
朱苏力招生事件
基因皇后陈晓宁事件
民工打磨汉芯事件
“昏教授”肖传国事件
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事件
四川大学教授丘小庆事件(闹剧,《新语丝》发文者向丘小庆公开赔礼道歉)
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事件
东南大学校长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事件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知常事件
2005年9月14日指出“肖氏反射弧”未获国际公认
2005年11月清华教授刘辉学术造假
2007年4月蒙牛造骨牛奶蛋白(OMP)事件
2010年7月唐骏学历造假事件
2010年7月28日神仙李一现形记
2010年8月28日质疑“国学天才”孙见坤剽窃作品
2010年9月16日质疑刘维宁首席科学家身份
2010年12月称张衡当年建造的地动仪“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
2011年07月质疑非诚勿扰综合节目主持人乐嘉的学位造假和色彩理论剽窃。
2012年01月方舟子质疑韩寒,与韩寒展开隔空“骂战”。“挺韩派”和“倒韩派”各执一词。
——百度百科
【讨论话题】方舟子曾说,他打假应该是一个正常现象,可为何成了异类?方舟子说,那是因为普通中国人不愿意得罪人,即使批评也很委婉,“这其实反映了社会的不正常,对造假太宽容,反而对揭露者不宽容”。对于方舟子掀起的“学术打假”浪潮,你是如何看待的?请阅读相关材料,联系社会实际,放宽眼界,就“学术打假”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提示】可以从多方面考虑,如:这般犀利的学术打假是否可行、每种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社会根源“打假”源于怎样的社会现实、对学术理应持有的态度是什么等。)【相关阅读一】
检视方舟子十多年来的学术打假,我们可以发现,他终究成为一个孤独的个体打假者,被他揭出来并喧嚣一时的事件的事主们,在尴尬了片刻之后,依然在中国的各界过着好好的日子,而独有他,如堂吉诃德一样,举着长矛左突右击。
方舟子这个名字,已成为上周爆炸性新闻的代名词。
而在过去的10年中,与他的名字相关联的轰动性新闻层出不穷,朱涵事件、朱苏力招生事件、民工打磨汉芯事件、肖传国事件、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事件、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事件、东南大学校长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事件、披露“肖氏反射弧”未获国际公认、清华教授刘辉学术造假事件、蒙牛造骨牛奶蛋白(OMP)事件、唐骏学历造假事件和近期的质疑神仙李一和质疑“国学天才”。
直至2010年8月29日傍晚在北京住所附近遭2名男子袭击,面部被喷不明液体,腰部被铁锤砸中后“破皮出血”……
可以说,方舟子与爆炸性争议新闻的关系,犹如鱼与水、根与苗,既相辅相成,又互为因果。自1999年以来,方舟子设立新语丝网站,通过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及刊登网友文章,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现象,批判新闻界的不真实报道,以及批判伪科学、伪气功、伪环保,始终以一个风暴之眼的形象存在着,在他身边,围绕着太多的话题。持各种观点和利益立场的人,爱他并敬他如神明,恨他,期望他入地狱者都大有人在。对多数公众而言,因为像他这样的对虚伪造假有近乎于“洁癖”的嫉恶如仇者实在太稀缺,而对他抱有一种期待和敬仰。因为许多人知道,他所做的事情,有多么艰难。
有人评价,方舟子具有典型的知识分子人格,即他脑中有坚定的理念,认为“世界应该怎么样?”而现实世界并没有这样,于是,他便按照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方法,将他朝自己心中的“应该”去推进。他的方式,是典型的非东方式的理科方法,没有温良恭俭,没有折中与迁就,甚至没有对任何包括“国情”之类说词在内的元素的迂回与婉转。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直来直去如闯进瓷器店的野马一般,把学术界原本看似精巧有致相安无事甚至不问公义只顾闷声发财的氛围打破,盛筵被中断,大家华丽的外衣被掀起,露出里面包裹着的并不太美好的内容。对于当事者来说,尴尬和愤怒,是可想而知的,但对于整个学界的学风与氛围,则无疑是一种整肃和清理,他让许多人知道,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事情不可为,一旦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荒唐事,必然要为之付出代价。在人类的学术历史上,方舟子这样的世界观,本是主流,但这与当下中国学界的实际情况,又有很大的出入———许多知识分子,眼界已越来越收缩到自己的小日子上了,不会为与自己利益无关的公理与正义,去冒陷入争端、纠葛甚至有杀身之险的事情中去。
支持方舟子的人们,与其说是支持他本人,倒莫如说是对更多人表现的失望。检视方舟子十多年来的学术打假,我们可以发现,他终究成为一个孤独的个体打假者,被他揭出来并喧嚣一时的事件的事主们,在尴尬了片刻之后,依然过着好好的日子,而独有他,如堂吉诃德一样,举着长矛左冲右突之后发现,他最大的战果,就是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
很显然,最悲最伤最痛的,不应该是他!
【相关阅读二】
质疑是公民权利,但质疑有边界
凤凰网评论专栏作家 笑蜀
凤凰网评论专栏作家 笑蜀
方舟子所称的“倒韩运动”,喧喧嚷嚷两月有余,至今余波未平。此事是是非非,自有公论。这里且集中讨论质疑的边界问题。
首先要肯定的是,质疑是公民权利,必须对公权和公权人物保持强大的质疑习惯,政治才有望清明。非公权型的公众人物也要接受公众质疑,因其话语权属于公共资源。这都没问题。
分歧只在,对非公权型的公众人物,其质疑需要谨慎。这主要因为:1,非公权型公众人物仍只是个人。公权无隐私,而个人有隐私。公权运作必须最大限度向纳税人公开,非公权型公众人物无此义务。2,非公权型公众人物掌握的公共资源不能等同于公权力,对公众不具有强制力。3,公权力面对公众不是弱势而是强势,但非公权型的公众人物面对公众,往往可能是弱势,往往容易受伤,因而跟普通人一样需要保护,只是保护的强弱略有不同而已。
这就是说,既要捍卫公民的质疑权,又不能允许借质疑之名侵犯被质疑者的人权。即二者之必须平衡。要平衡就需要规则,需要程序。这规则体系或者说程序体系当然不是一篇千字文能说清楚的,仅就笔者马上能想到的,至少应包括如下四个要点:
第一,质疑就是质问加怀疑,因而要定位于问,定位于疑,不是问不是疑,而是定论尤其是独断,叫指控叫审判都可以,就是不能叫质疑;
第二,质疑要定位于可能性,而不排斥别的可能性;
第三,质疑本身要接受质疑,发现错误要公开纠错;
第四,质疑不是议会质询,没有强制力,被质疑者没有回应义务,愿否回应取决其自愿,不可绑架,不回应不等于默认。
这些规则或者说程序,比质疑目的重要一万倍,或者在我来说,目的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那是不可知的,但你的质疑是否严守规则,是否符合程序正义,却是可以看到的,可以检验的。接受规则或程序约束的质疑,才是文明的质疑,质疑本身才有尊严。而脱离了规则或程序的质疑,脱缰野马般恣意狂奔的质疑,那不是文明的质疑,那本身就是野蛮。我们的时代还无力彻底消灭野蛮,但我们自己,至少可以远离野蛮。
否则,整个社会要重返野蛮,走到人与人之间随意构陷,走到胡适所说的猜疑、冷酷与不容忍的地步,真的不是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