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视野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语文大视野

以文解文,文人互观。

请各位同学申请账号时按照要求注明班级座号,非标准格式的用户名将被封号。
请各位同学在原帖回复,不要另起炉灶,以便统计。如果已经另起炉灶的同学,请尽快搬回原楼。近日内会进行“大扫除”。
由于论坛默认字号较小,为了方便各位同学阅读,在编辑帖子时可以先选定要改动字号的内容(即刷黑),然后点击编辑按钮中倒数第四个“双A(字号)”按钮,选择你需要的字号。
系统已更改,若同学们的头像不显示了,请重新设置。

您没有登录。 请登录注册

【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4
哦哈哈 830
不要问我是谁0570
无声起舞 05 班副
Admin
8 posters

向下  留言 [第1页/共1页]

1【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Empty 【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周五 五月 18, 2012 1:03 pm

Admin

Admin
司徒


  做点无用的事吧,“急之国”的人们。
  做点跟升官、发财、成名没关系的事,做点跟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有关的事。
  谁都要吃饭,却不需要时时为稻粱谋。成功带来满足感,灵魂难免还空虚。按照社会标准度过的一个个“有用的一天”,达不到幸福的标准。
  有热爱无用之事的人,有名为“无用”的服装品牌,有在冷门学科甘之如饴的人,有成功人士的退后反思。
  无用,是让脚步暂停等灵魂跟上;无用,是不功利更本真地享受生活;无用,是与社会和自己和解,以乐趣战胜焦虑,以平和心态迎来人生新境界。
  “实用主义实际上是最不实用的。”(邓晓芒语)试试看,你的“大用”正蕴藏在你的“无用”之事里。
  无用于事,有用于心。


  
有用的无用,无用的有用

  人体上火了,喝剂凉茶能去火。社会上火了,也需一剂能清心降火的药方:做点无用的事,关心点无关的人。前者清心,解焦虑症,自己与自己和解;后者解毒,消化社会戾气,与社会达成和解。

  文/朱坤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做有用的事,事实却证明一辈子都毫无价值;有的人一辈子都想做点无用的事,留下的东西后人却受用无穷。
  前者例子太多,不可尽数。后者的典型是“京城第一名家”王世襄,生于名门世家,却沉迷于各种雕虫小技,如放鸽、养蛐、驾鹰、走狗、掼交、烹饪,而且玩出了文化,玩出了趣味。荷兰王子专程向他颁发2003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的理由是:如果没有他,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被埋没很长一段时间。
  中医里对人体“上火”症状描述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常见症状为:胃疼口臭、咯血咳嗽、烦躁不安、心烦意乱、心悸失眠等。中医又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火乃必需,超过正常就属邪火。人人力争上游自然是好,否则也不会有这30余年经济奇迹。但有用之学主宰一切,成功学成时代主旋律,又使当今社会如一个典型“上火”型社会:心中欲望太强、步子太大、动作难免变形。所以李天一也好、郭美美也好,层出不穷毫不为怪。
  人体上火了,喝剂凉茶能去火。社会上火了,亦需一剂能清心降火的药方:做点无用的事,关心点与己无关的事。前者清心,缓焦虑症,自己与自己和解;后者解毒,消化社会戾气,与社会达成和解。

  有用的无用

  什么叫做点无用的事?用白岩松的原话讲,现在中国人太专注于做有用的事,只要做的事跟升官、发财、成名没有关系就便没用了,便慢慢被荒废了。33年改革,已经将中国人弄得只会干有用的事,不太会干无用的事。人只有经常做无用的事,才可以诞生离人心更近的艺术,留不留给后世不重要,起码是告慰自己的生命。约翰•列侬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不算是浪费时间(“Time you enjoy wasting, was not wasted。”)。但中国的家长们的口头禅是,可这有什么用?
  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功利的父母绝不为过,被西方人认为不可理喻的“虎妈”在中国遍地都是。网上的“80后孩奴妈妈晒百万元账单”的帖子看来触目惊心,但早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早教经济、学区房、奥数班甚至已成为庞大“教育经济”的一部分,身处其中的中国父母,外人眼中是“虎妈”,自己心中是“孩奴”,里外都不是人。
  中国的家长们未必分得清有用无用的哲学之辩,但一定会用最原始的语言告诉你什么是有用。能加分的有用,能助升上重点中学、大学的有用,能找到好工作的有用,能当上公务员的有用,能权财兼收、有房有车的有用。简而言之三个字:钱、权、名。再简单一点,就“成功”二字。至于其他,统统划为“无用”之列。
  上世纪80年代,一个美国人参观了北京、上海、西安几所中小学,回国后写报告说:“中国学生喜欢早起,7点前中国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教师解释,他是学校作业在家庭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学期结束时,这些学生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他的结论是: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习成绩也比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要好。因此再过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文化上,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然而20多年过去了,中国孩子们依然喜欢早起,依然7点多走在大街上吃早点,家庭作业依然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但一个苹果抵得上十个中石油中石化,一部《盗梦空间》抵得上十部国产大片,无论科技,还是文化,中国依然被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18世纪的法国人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小大人与老顽童,前者如“五道杠少年”,后者如郭美美众干爹等,正是时代特产。
  这种社会整体上的焦虑感似乎为东方儒家社会所特有。2001年9月,台湾教育部门在反思过去48年的大学联考制度时说:“联考造成了不正常的升学压力,从而造成畸形的教学,畸形的教学造成文化的失根。一个国家如果大多数的国民只知道在个人的近利和物欲中打拼,这个国家的前途着实堪忧。”的确,教育失常导致文化失根,文化失根导致社会失衡。现在,台湾大学已经采取多元入学方案,放弃了单一联考制。

  无用的有用

  另一个爱把“这有什么用?”当做口头禅的,是中国的市长们。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以城墙妨碍交通、限制城市发展为由,决意推倒古城墙。时任首都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在大小场合公开表示坚决反对,他甚至向其时的北京市长彭真当面直言:“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其实历史的清算何须50年,不到20年,国人已认识到自己无意中成为历史之罪人。
  但在房产开发、GDP数字这些“有用之事”面前,历史街区、文化保育实在乃太“无用之事”,它不能带来任何GDP数字增长、官职升迁或所谓的“城市虚荣心”。所以,文化界一边在为北京古城墙不保而叹息,那边七朝古都如开封为修通公路,打算开挖古城墙。“十朝古都”南京市也打算借“城市危改”工程,将金陵古城夷为平地。
  是的,古城墙有什么用?博物馆有什么用?市民广场又有什么用?段子里潘石屹在中关村某大厦上看见好大一片空地,急嘱助手拿下。有人提醒说:那是北大。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乔万尼•波特若如此定义城市:“城市被认为是人民的集合,他们团结起来以在丰裕和繁荣中悠闲地共度更好的生活。”但在中国市长们的规划之下,城市只是摩天大厦与地标工程的集合,人们只配在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中度过余生。
  没有了步行绿道、街心公园与市民广场的城市,不值得留恋。没有了大学、博物馆和音乐厅的城市,是否还会存在,都是个问题。国内许多城市都酝酿把大学迁移到郊区,腾出市中心的黄金靓地大搞房地产。如果没有北大清华的学术滋养,中关村是否还是中关村?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力,798只是个旅游区。
  在这些信奉“有用之学”之士的规划下,中国的城市正呈现“千城一面”的城市形态与格局,比麦当劳汉堡、肯德基鸡翅还要标准化,中国城市的文化个性、市民的“集体记忆”正在整体性丧失。
  也有例外的,如扬州。这10年来,别的城市都在大拆大建,扬州却独自走了一条不与别人比GDP,不与别人比高楼大厦的现代化路子。1958年,丰子恺曾失望地说扬州“全无一点古风”,是“一个普通的现代化城市”,“只是小上海、小杭州,并无特殊之处”。但新世纪10年过去,扬州人却将古城整体保存下来。今天的扬州主政者甚至自豪地说,古城及其文化是扬州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牛顿曾经说:“自然界不做无用之事。只要少做一点就成了,做多了却无用,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多余原因来夸耀自己。”人却恰恰相反,常做自认为有用之事,事实却证明常常无用。
  白岩松常引用的例子:8位名牌大学毕业生,其中2名博士、5名硕士,还有21名本科生,去一家大型企业求职但无人成功。因为企业老总觉得:这些学生面试时都很自我,发短信或打电话到企业时,大多没有称谓或问候;考完了,没有一个毕业生主动打招呼说“再见”、“谢谢”……
  或许他们每个人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都是合格的高材生,但没有基本礼仪与社会准则,某种意义上,都不是合格的人。
  零点公司曾经做过的一个“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显示,讲究礼貌、责任感、宽容地尊重别人是各国公众认为最重要的价值。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公众最重视的价值依次是:独立、学识和讲究礼貌;而对责任感、宽容地尊重别人、与他人沟通、服从,想象力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例如,重视责任感的中国公民只有30%强,处于世界各国的最低点。同样,只有不到30%的中国人重视容忍和尊重别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l0个百分点。
  某个饭局上,问在座的几位男士,多长时间没回家吃晚饭了?在座诸君皆有愧色。有人说,一年在家吃饭不超过10次,其他都奔波于酒局饭局之中。王朔说,中国人的家就是晚饭。家不成为家,国之焉在?国之溃败,也是从家不成家开始的。还有陈丹青先生说得好:其实不必那么忙的。
  中国古人是“通识教育”,未认字前,先背诵三字经,无非仁、义、礼、智、信五条。这就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不断的社会底线与价值观原点,守住了仁、义、礼、智、信,也就守住了个人良知与社会正义。只可惜现代中国人,即便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考得了托福,入得了官府,说起这五个字,也是哑口无语。
  单论有用,再没有比高铁更有用的了。但看看别人怎么说,高铁事故之后,美国专栏作家Megan McCardle说:“从技术层面上看,美国高铁比中国高铁相形见绌,坐着摇晃,速度缓慢,外观也不华丽。但换一个角度,我们用缓慢的铁路换来了很多无价之宝,包括我们对政府权力的约束……以及我们已拥有的众多基础设施……有时候拥有集体回忆比拥有一个非常酷的铁路要宝贵得多。”
  若论无用,还有什么比诗歌、哲学更无用的?英国人说,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所以庄子才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以无用之事治时代焦虑症

  生活方式就是限制方式。你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就是选择了某种限制,无一例外。卢梭早就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文/肖锋

  上世纪70年代安东尼奥尼所拍纪录片《中国》,意外为中国保留了那个年代国人淡定的一面。倘若这位意大利导演今天再来,会发现中国淡定不再,代之以急急火火的追名逐利。
  在《论美国的民主》(1835) 一书中,托克维尔用了一章的篇幅述说“为什么富足的美国人常常如此焦躁不安?”,“永不知足”同“过高期望”以及“妒嫉”:美国自杀率不高,焦虑症却猛增。可见美国梦也有它病态的一面。
  今天,美国梦消停了,中国梦甚嚣尘上。轮到中国人焦虑了。

  身份焦虑症中的中国人

  陈丹青在上次《新周刊》的“生活方式论坛”上感叹人们的生活总是被“规定”着。所幸,他干了两件无用的事:写文章与画画。所谓艺术家就是能干自己认为爽的事的人。
  在“轰轰烈烈”的文 革中,人们被闹革命、批判、下乡、回城规定了;在计划体制下,人被粮票、布票、油票等规定了;现在,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又陷入商业集权的规定,被电脑、马桶、空调和手机规定了。陈在现场发问:我们今天谁可以不靠手机过日子,请站起来!
  要不就活在被权力规定的生活下,要不就活在被商业规定的生活中。
  中国古人被三纲五常规定着,淡定安逸。改革开放前有单位规定着,生老病死有人管。现在没人规定了,那就接受市场经济的苦逼历练吧!
  生活方式就是限制方式。你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就是选择了某种限制,无一例外。卢梭早就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相对三纲五常和单位领导,本人宁愿选择被商品经济规定。理由简单,因为有相对的选择的自由(Freedom of choice)。
  焦虑是自由的伴随物。当你能相对“自由”地追名逐利时,焦虑即空前增加。《身份的焦虑》(Status Anxiety)的作者阿兰•德波顿提示中国人:新的经济自由使数亿中国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东渡到了中国:那就是身份的焦虑。
  “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不管我们是一帆风顺、步步高升,还是举步维艰、江河日下,都难以摆脱这种烦恼。为何身份的问题会令我们寝食难安呢?原因甚为简单,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被扫地出门,就只落得人走茶凉了。其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惟恐失去身份地位……”
  是的,每时每刻都被成功人士的故事所包围。传媒、饭桌、颁奖会,无孔不入地叫嚣:要成功!要成功!我们能接受一个远在天边人的成功,却不能接受一个身边人的晋升或中彩。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感叹:“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到底为了什么呢?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对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把他仍到繁华的大街上却无人关注。
  假如“自我”是一个气球,里面装着别人对你的评价,那你就被别人尊重或鄙视规定了。对身份地位的渴望,同人类的任何欲望一样,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激发潜能、力争上游、阻止离经叛道的行径。于是你不可避免患上身份的焦虑症。而做一些“离经叛道的行径”或许正是救赎之道——做些无用之事以治愈时代焦虑症。

  你有过一个幸福的童年了吗?

  关于该不该让孩子做“没用”的事,力挺派认为“没用”的东西最有价值。伟大的艺术都是在“没有用”的情况下诞生的。但多数中国人成长的路径,都是被逼去做那些社会认可的“有用的事”、“正确的事”,我想,这正是这个时代不快乐的根源。
  逼孩子去学奥数、学英语是“有用的事”;让孩子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管理好情绪是“无用的事”,而往往这些看似无用的事却又与孩子的幸福息息相关。我们孩子们的生活被格式化为单一的应试教育菜单,你不选择,就被抛到这架庞大的成功机器之外。
  国外教育界日益提倡一个人“同理心”的重要:一种能深刻感知和分享他人情绪的能力,所谓感同身受。“同理心”是同情心的前提,被《全新思维》的作者概括为右脑六大能力之一。我以为,微博就是个锻炼人同理心的地方,是对现行教育缺失的一种意外补偿。90后为何频频被曝发飚?从小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的温室,基本没有机会领教这个真实世界是怎么看他们的。
  我可以自豪地说,我领孩子去捉过蛐蛐、钓过鱼,让他们夜晚走过玉米地。但多数时候,为了“培养成人”,经常逼其就社会的范。不打不成材。打儿子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在长大可能没出息但有个快乐童年,与长大变成功人士但童年痛苦之间,我倾向于前者,但总有反复。我清楚,这是社会拧巴父母,父母再拧巴孩子。
  杨振宁曾寄语年轻的清华校友们:“发现偏好、培养偏好、发展偏好”。他说得没错,人有18种天赋,发现一种你就跳出来了。让艺术系的过英语关,让物理系的过政治关,那是“毁人不倦”。我读了十七年的书,最后发现,90%所学是无用的。你说说,啥是有用的事,啥是无用的事?
  鼓励去做无用之事,你可能说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痛,尤其对那些贫家子弟。“我用了18年夜以继日地苦读,才有资格跟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在中国,读书是穷苦阶层改变身份的唯一途径,他们无“爹”可拼,哪有功夫做“无用的事”?
时代正做一个国家崛起、经济腾飞的大局,把所有人裹挟其中——你被胁迫着去追求成功。可我告诉你,当所有人都在苦逼的成功大道上狂奔时,其结果可能是崩溃。假如有可能,停下来做些看似无用之事,笑看风云吧。

【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110



由Admin于周四 五月 07, 2015 3:43 pm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2次

https://yuwen.catsboard.com

2【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Empty 回复: 【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周五 五月 18, 2012 1:24 pm

无声起舞 05 班副

无声起舞 05 班副
司徒

沙发

3【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Empty 回复: 【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周五 五月 18, 2012 1:24 pm

无声起舞 05 班副

无声起舞 05 班副
司徒

板凳

4【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Empty 回复: 【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周五 五月 18, 2012 1:37 pm

无声起舞 05 班副

无声起舞 05 班副
司徒

功利与急噪的心让我们不敢错过任何的机会,所以那些被称为"无用的"事情自然不会去做.前不久,有位高中校长提出取消考试大纲,称学校老师只教大纲上的,其他都忽略了.高中要读几十本名著,大纲上只考5本,学生的阅读量明显不足.说到底,还是功利心在作怪.

5【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Empty 回复: 【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周五 五月 18, 2012 1:47 pm

不要问我是谁0570

不要问我是谁0570
秀才

地板

6【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Empty 回复: 【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周五 五月 18, 2012 2:15 pm

哦哈哈 830

哦哈哈 830
举人

后排~
呃。。。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钱、权、利才算有用。如果人的一生都只为这些奋斗,我只能说那很无趣。一辈子只为了这些却不真正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这很可悲。这样的人或许会在中年得志之时,对自己的成就颇为骄傲,但在老年行将就木之时,一定会后悔没有为那所谓的“无用之事”努力过。

7【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Empty 回复: 【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周六 五月 19, 2012 9:25 am

文人莫客(伪)513

avatar
状元

我不明白为什么如今早教这么普遍,那些小孩失去了童年快乐和无忧的同时,换来了知识,这难道是可以划等号的吗?我想不然。他们在本该无忧的时候痛苦,我实在想不出能有什么是重要到要以这种代价换取的事物。

8【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Empty 其实抢沙发也体现时代急躁症 周日 五月 20, 2012 10:02 am

传说中的斗神劳委511

avatar
举人

低头忙碌于现实...
平庸了灵魂...
忘记了那些梦...
它们,本应是我们最珍爱的...
人应该活的诗意些...
仰望,找回生命的真我...

9【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Empty 回复: 【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周六 五月 26, 2012 8:55 pm

蓝鲸的尾巴 520

avatar
举人

闲来无事读本书,能潜移默化一个人。

10【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Empty 回复: 【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周六 五月 26, 2012 8:57 pm

蓝鲸的尾巴 520

avatar
举人

劳委好棒。

11【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Empty 回复: 【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周六 五月 26, 2012 8:59 pm

蓝鲸的尾巴 520

avatar
举人

话说 舌尖上的中国 很好的纪录片。推荐。

12【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Empty 回复: 【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周日 五月 27, 2012 2:47 pm

恶意匣子 555

恶意匣子 555
举人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好的褒奖不外乎两个,同类的赞美,同类的惨叫。后者是犯罪,人们大多追求前者。
然而所谓赞美究竟有多难得到呢?无论在哪一个地方,总有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人在,正因为现实中的赞美难以追求,才想要以更小的代价吸引更多目光。
想要凭借真正有用的东西获得褒奖,费时费力代价高,那些东西早已成了人们改变自身信仰的祭品了。 :/brm:

13【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Empty 回复: 【推荐阅读】做点无用的事 周四 五月 07, 2015 3:39 pm

Admin

Admin
司徒

无用三人谈之

童大焕 快是无用的,等等你的灵魂

文/张丁歌 李伟
<<新周刊>>第362期
(童大焕,当今国内最活跃的时评人之一)


“即便同样追求物质,也可以不走传统的处处与人相争的路,我恰恰退半步看着你们争,然后从那个缝隙中穿过去。我可以把争的时间、精力,用在思考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上去,这是最大的借力,也是最大的用。”


  “中国哟,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慢点走,让每一位公民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位公民都不被‘时代’抛下!”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后,作为当今国内最活跃的时评人之一的童大焕于24日凌晨在微博上写下上述话。这条微博在接下来一天多的时间内即被转载超过28万次、评论达3万余条,北京时间25日登上《纽约时报》头条,并继续得以广泛传播。

  “7·23事故”正是这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个缩影。“我们正在为追求过快的发展速度付出代价”,这代价足够大、令人触目惊心,童大焕说:“发展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让身体和心灵更有归依,而不是让山川大地烽烟四起满目疮痍。”

  也许真该搞清楚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难道会是目的么?就像一个人踢球,他踢着踢着就把球给丢了——尽管他的百米速度甚至都超过了博尔特,他就是能以100米用时仅8秒的速度把自己送进网窝,也不能顶个球。

  “即便同样追求物质,也可以不走传统的处处与人相争的路,我恰恰退半步看着你们争,然后从那个缝隙中穿过去。我可以把争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思考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上去,这是最大的借力。也是最大的‘用’。”
对话童大焕:

《新周刊》:现在整个中国社会好像过于急功近利,关注有用的事情太多,无用的太少。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童大焕:曾经的计划经济时代导致我们整个经济或说物质财富的崩溃,此后一方面为了人们的生活往前走一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重建权力的合法性,便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么一个指导思想来试图引导重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它的出发点就是物质。就容易演化成——一切以物质为中心,这导致了一种急功近利。首先体现在整个国家机器这么做,对外表现为:我要以经济增长来重塑这个民族的自信;对内就是:用经济增长来重建政治的合法性。这样,整个“机器”就疯狂走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精神层面甚至道德方面的很多东西都被抛在后面。

《新周刊》:中国已经到了需要着重强调“慢下来”的阶段吗?慢对于社会发展“有用”吗?

童大焕:这种“慢下来”是相对的。政府追逐经济的脚步应该慢下来,政府绝对不能成为一个大公司,不然那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政府的脚步慢下来,民众自由发展的脚步自然会跟上去,不需要政府来操心。现在谈慢,不是无用,恰是有用。
所谓的“无用”或“有用”,只是用我们既有的模式和价值观来衡量的。从这个标准看,有些东西可能是没用的,但很多突破现有规则和秩序进行的创造性劳动,表面看去“无用”,实际却对未来发展有“大用”。比如说乔布斯研究开发iPhone,如果在中国,周边人都会认为他是个疯子,最后结果表明,它有大用。比如在没用互联网之前,有人研究互联网,一般人看来这是天方夜谭,但正是这些在当时看似无用的东西,后来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质的促进作用。
无用是生活哲学,不是无作为。有两种无用:一种是什么追求都没有,一天到晚游手好闲;另一种是离开主流价值观,去追求自我。说他无用,实则他在思考、在不断追寻。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有用或无用,区别就是那段时间有没有被用起来——用到一些思考、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哪怕是为了创造财富。如果你什么事情也不干,会有价值吗?肯定是没有的。
我们首先应该确立这样一种价值观——我是为自己活的。人就是一个时间单元,不能老活在别人的评价中,由别人设定的轨道去生活;第二,那条既有的轨道只是人类发展中的一种可能性,但人类的发展有多种可能,你不走那条轨道,还会有一千一万条轨道可走。

《新周刊》:但现在情况是,一方面一部分人钟鸣鼎食生活极其奢华;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却仍然极度艰辛,若是不加大力气使劲干的话可能生活都无以为继,如果讲“慢”——这对他们而言会不会觉得完全是个笑话,至少是空话?

童大焕:没错。政府脚步太快了,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果反过来压迫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不管是从环境的污染,还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导致通货膨胀,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政府主导经济的一个必然规律。那么老百姓就被迫在这条路上追逐。归根结底还是要止住政府的脚步,让它停下来,至少慢下来,让它回到提供社会保障、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这些功能上来。有些政府官员觉得中国已经是一个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在一些比较清醒的经济学家眼里,这是一个笑话。

《新周刊》:怎么看待“成功学”?成功学是求最大的“有用”。

童大焕:这不光是今天的问题,而是一直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成王败寇,使得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它的出发点有可能是高尚的,也可能不——只要是为实现目的便可不择手段。“手段的正义”没有放在一个主要位置上,这是中国人的成功观出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更背后则是中国人逻辑思维能力缺陷的问题,不懂进一步去想更深的原因。

《新周刊》:在你看来,对每一个普通个体而言,如何在有用的社会里做好无用的事?

童大焕:古代有一句话,是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缝隙化生存”。任何一个社会总是有缝隙的,这个缝隙不是说钻法律的空子,而是说我可以不在“主流”的道路上走。稍微悠闲一点旁观下周边世界,不去沿着别人设计的路一直往前奔。我有我更自在的生活,物质可以少点,精神可以多些。即便同样追求物质,也可以不处处与人相争,恰恰退半步看着你们争,从那个缝隙中穿过去。我可以把争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思考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上去,这是最大的借力,也是最大的“用”。
成功学里常会讲“借别人的力气”,这似乎是最“有用”的。其实能借的最大力量是时势。时势便是世界发展的潮流。而潮流的力量是最大的,任何个人、组织,哪怕貌似非常强大的政府或党派,都没有力量去左右这种时势——最多是让这个时势绕了一个弯而已。如果能借到时势的力,那就是最大的力。我们肯定不能是什么都往前冲,有时候应该往后退半步,然后看得更清楚一点。

https://yuwen.catsboard.com

返回页首  留言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