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优卷】
01宽恕,方可和谐圆满
父亲的既往不咎使得帕科们返回并等待宽恕,源于父爱的宽恕,消释了父子矛盾,成就了父子关系的和谐圆满。正如图图大主教所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何大多数人缺乏宽恕之心呢?我想,始终囿于仇恨这个狭小的笼里,也许是缺乏宽恕的真实原因,怨恨他人所为于己不利,我们无法释怀;怨恨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我们内心不平。陷入舍勒所言怨恨之中,我们永远纠缠矛盾,难忘过去之仇恨,怀有报复之心,致使宽恕与我们愈行愈远。
而宽恕之心的生根发芽应当源于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未来发展态势的展望。于个人而言,宽恕消解私人仇恨和误解,于社会文明而言,宽恕过去,展望未来方为文明之大气象。
宽恕,是人际关系得以保持和谐的基础,甘地的一生就是关于爱与宽恕的教科书,他倡导非暴力不合作,以自身的行善和宽恕赢得了国人的赞誉;康有为与梁启超晚期由于政见不合而师生关系破裂,但最终梁启超向老师表示诚意而获得康有为的宽恕,仍为后世传为佳话;伽利略的学生宽恕老师看似向教会的妥协,使得伽利略消除了良心上的不安,潜心研究力学定律……凡此种种,皆是由于双方的互相理解和宽容。宽恕错误,促进一番和谐与圆满的人性美好之图景。
宽恕,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国家民族成就的必需品,世界人民对德国总理的虔诚忏悔表示宽恕,促进德国社会的发展,使得人民对其在二战中的恶劣行为表示理解。相反,日本妄图否认历史,甚至通过修改史实,引起邻国愤怒,甚至是世界人民的唾弃。这也是日本发展中的巨大污点,人民难以宽恕。由此观之,宽恕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同时也是文明大气象的展现,是促进社会和谐圆满的必要条件。
因此,宽恕其实很简单,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愤慨,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怨恨与不解,多一份释然的态度,少一些汲汲于仇恨的心理,宽恕过去,成就的便是未来。
胡适曾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是的,宽恕不仅仅使得小我解放,更能够成就和谐圆满之境。
简评:从使社会生活和谐的角度阐述宽恕的正面价值,思路明晰。
02让宽恕为人性摆渡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一书中写到:“这个世界之大,容得下许多真理。人们若是心怀友善,便能和谐共住。”的确,以世界之大,真理之多,我们实在不应该拘泥于偏执之见,而应该学会宽恕,用爱拥抱他人。是什么让父亲的一则寻人启事唤起800个儿子的共鸣?究其本源,宽恕彰显着人性的光辉。诚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拥有君子之腹宰相之心的宽宏大量,但是,我们或许可以多一些宽恕理解,少一些斤斤计较。因为一旦如此,不仅我们生命的宽度得以拓展,温度得以提升,社会精神河流的水位也将不断地上升。因此,让宽恕为人性摆渡,让大爱充满人间,我们的社会定然能搭上更好更快发展的快班车。
在社会的道德高地上,敢于提升“爱与宽恕”这个高线,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对国家而言,当德国积极反省二战历史错误后,欧洲各国大度宽恕,大大促进了各国的共同发展,从个人来看,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27年牢狱生活结束后,不但宽恕了昔日的政敌,而且积极保护曾经虐待他的狱卒。正是因为适时的宽恕,西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曼德拉赢得了世界广泛的赞誉。正如托尔斯泰曾说:“人类被赋予一种工作,便是精神的成长。”让爱与宽恕的善行蔚然成分,让真挚友爱成为道德标尺,人类才能收获不断充盈的精神世界。
然而,在宽恕之时我们也应当奉道德法律为圭臬,切忌失却原则。就如孔明拒绝宽恕以身犯法的马谡,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一样,当我们面对厚颜无耻的贪官污吏和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之时,何妨不再忍让宽恕,用法律的武器将之绳之以法,正本清源,还我们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不容乐观的是,随着物质世界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日趋贫瘠,有些人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拌嘴斗殴,有些人计较于自身利益,在名利场上勾心斗角。前不久的香港反水货游行,更是把两地人民拉入对立的极端。在此背景下,我们更应当寻找问题的最优解,用宽恕融合人性裂缝,用友爱消弭人性坚冰。
一如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我心中已经听到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种种是非议论。”当我们选择远方,不正应当宽恕对待身边琐碎小事吗?当我们多一些宽恕友爱,相信我们一定能够驱散冷漠的阴霾,让这个蔚蓝色的星球更加美好。
简评:从人性建设的角度阐述宽恕的意义,议论较有针对性。
03莫让宽恕成为常态
有几百个“帕科”,就有几百颗满含忐忑等待被宽恕的心。“帕科”们心里所思,便是大多数人心里所想,然而,当人们被宽恕时,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反思,还是逃过一劫的庆幸?面对错误教训的循环往复,我们不禁要问:宽恕是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光怪陆离的社会中,人们要在各种复杂的人际与利益锁链中艰难攀爬,错误在所难免,令人懊悔之举也难以回避。诚然,犯错误时他人善意的宽恕是重振自我心态、调整人生轨迹的重要推力,但许多人就于这一次次的“被宽恕”中,失去了对自我心性的塑造,忽视了这无限宽容,竟是对个体发展空间的束囿。人们深陷于自我蒙蔽的泥潭,在他人所构筑的幻象下苦苦挣扎,却埋怨社会的纷乱与不公,如此境况,究其根源,是对“宽恕”这一概念及其影响的误解,是于错误这一警钟下仍继续装睡的愚昧行径。
因此,“被宽恕”不能是自我的要求,“宽恕”也不是化解人们心中茫然与失望最有效的方法。仓央嘉措问佛,佛所谓“婆娑世界”即是对当下最完美的解读。“婆娑”即遗憾,即人为之懊悔或人之失去之物,当人们请求宽恕时,或得到他人善意谅解,或得到冰冷的拒绝而埋怨、后悔,既然“宽恕”求而不得,或得之却成桎梏,何不一步一留心,不让错误成为常态?
与其等待宽恕,不如主动探求自身的瑕疵与弱点。柴静于穹顶之下,众生之中孑然站起,向雾霾宣战向不合理之体制发出抗议,不是等待不久的将来人类对自然请求无用的宽恕,而是追根溯源勇敢面对人类存在的形态与终极意义。就如法国作家杜·伽尔所说:“我们所存在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是忽视自己的存在。”当被所谓“宽恕”所蒙蔽时,汲取闻一多于象牙塔中努力看清时代文化倒退病症的精神之光,攫取柏杨在狱中揭露中国人劣根性的精神文化,攀上梭罗于湖畔思考自我存在之意义的精神高度,错误便不是人生虚伪的外化而是人生之路的精心点缀。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正确审视自我,逃离“宽恕”的巨大屏障,终将细节汇成滚滚大江,冲刷人生的污迹。
【作文片段】
当然,宽恕须及时,却不是毫无原则的妥协和让步。不是在违法犯罪后能以眼泪换来的宽恕,不是贪官污吏在看似诚恳的道歉后拥有的释放,更不是明星吸毒后的忏悔带来粉丝们的赞美。不是谁的眼泪越多,谁获得的宽容就该越多;不是谁的名气越大,谁就能以关注度博取越多的同情。及时宽容,应该建立在不触犯原则的情况下,倘若毫无原则地原谅,那岂不是对法理的亵渎?滥用原谅,不加思考就跟风的同情,将会因此消耗大众的爱心和精力,更将造成社会戾气的加重而不是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