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视野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语文大视野

以文解文,文人互观。

请各位同学申请账号时按照要求注明班级座号,非标准格式的用户名将被封号。
请各位同学在原帖回复,不要另起炉灶,以便统计。如果已经另起炉灶的同学,请尽快搬回原楼。近日内会进行“大扫除”。
由于论坛默认字号较小,为了方便各位同学阅读,在编辑帖子时可以先选定要改动字号的内容(即刷黑),然后点击编辑按钮中倒数第四个“双A(字号)”按钮,选择你需要的字号。
系统已更改,若同学们的头像不显示了,请重新设置。

您没有登录。 请登录注册

【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8
Echizen Ryoma0733
王洞洞先生0753
zyk我女神0735
雨夜聆听0734
Westbrook 0705
清淡出尘0748
凉生凉意 0708
Admin
12 posters

向下  留言 [第1页/共1页]

1【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Empty 【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周五 十一月 28, 2014 7:14 pm

Admin

Admin
司徒

【事件回顾】
2014年6-7月,不少人的社交网站页面都被《小苹果》频频“刷屏”,商场广播、手机铃声、广场舞伴奏曲,也都充斥着这首“神曲”的旋律。李小璐等明星和众多网友模仿唱跳《小苹果》的网络视频,已有近2000个,其中一个伴着《小苹果》旋律起舞的“快闪”活动视频,点击量超过3000万次。《小苹果》还迅速挤占各大音乐排行榜榜首,大有重现当年《江南style》风靡中国的场面 。


【相关事件】
1、据媒体报道,自广场舞风靡都市以来,不少城市相继爆发大量的广场舞负能量,北京有人曾朝天鸣枪、放藏獒驱赶,武汉大妈遭泼粪,宁波居民碎酒瓶抗议,石家庄居民不堪忍受广场舞噪音准备搬家,写投诉信、扔死老鼠、打110报警等等。面对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各地“高招”频出。
2、自2014年始,中国出现大量网络哄客,他们称权倾朝野者为干爹、名动江湖者为岳父(韩寒)、金富天下者为老公(王思聪),创造出“国民岳父”、“国民老公”等等新名词。
3、《人再囧途之泰囧》是一部由光线影业出品,徐峥首次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电影。讲述了徐朗、高博、王宝三人跨出国门远赴泰国,一路遭遇“敌人”狙击,上演泰国冒险传奇的故事。影片于2012年12月1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创造华语片首周票房纪录。
4、赵本山是近年来一个重要的流行文化现象,他的成功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电视和他的小品。分析其走红的一个简单的观点是将这种成功归因于赵本山利用其外表的特征,通过自我丑化哗众取宠来吸引观众。受欢迎的主要来源是对社会中的一个弱势阶层的夸张刻画——农民,是作为一个被看的对象来满足观众的控制欲和优越感。


【概念解读】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叛》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大众文化具有以下属性:属性的商品化、传播的媒介化、制作的标准化、审美的日常化、形式的娱乐化、趣味的时尚化。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为人类提供纷繁复杂的消费构成。大众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物质追求的丰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显然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


【讨论话题】

“大众文化”的流行似有不可挡之势,可谓“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对如此繁荣着的“大众文化”你是如何看待的?可以谈谈自己对“大众文化”的看法,也可以针对其中一则事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关评论】

★神州大地再度刮起“神曲”风,而受众广泛的“神曲现象”却不是一天炼成的。事实上,像《小苹果》这样有如“魔音穿耳”的国产“神曲”,早在20多年前就已横行大陆。《你潇洒,我漂亮》《舞女泪》等都是名噪一时的经典,《纤夫的爱》《大花轿》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民族风的雏形。今天的各路“神曲”是他们的衣钵弟子,一笑一颦尽得真传。
  “神曲”为什么这么红?歌词接地气、朗朗上口、节奏百搭、跳舞动作简单易学……“神曲”爆红固然遵循音乐流行的内在逻辑,但其紧扣社会心理,大众化、草根化的特点,其实也助推了自身的风靡。很大程度上,“神曲”表现出来的“土”与“俗”,既极大地迎合了公众审美的世俗化,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与特定时代下的公众心理暗合。
  尽管我们很难说“神曲”有多么高的艺术水准,对于“神曲”流行是否拉低了国人的流行音乐审美水平,也难有直接的判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神曲”的存在与风靡,的确唤醒了一群长期被忽略和被隐藏的底层乐迷群体。这些生活在城乡的民众,早期一度缺乏现代娱乐生活,而“神曲”的出现,恰恰填补了他们精神需求的空白。正是这一群体,构成了“神曲”广泛的受众基础,并最终推动“神曲”这一音乐模式从乡村走向城市。
  每个年代的“神曲”都包含有某个时期的社会心理、情感及文化因素,“神曲”之所以能引发大众共鸣,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它描述了一种更为朴实的生活和生命体验,并用一种更为简洁通俗的方式直击受众内心。其表达方式,虽然直接却不粗暴,少了点绕弯,却也不乏自娱自乐的精神。因此,我们可以说,“神曲”现象的流行,也是大众文化的流行。其艺术价值谈不上多高,但客观说来,它的商业化和世俗化抹平了文化特权、垄断、偶像,拓宽了当下社会的文化宽容度,在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发出了草根文化的声音。
——光明日报《“神曲”发出了草根文化之音》


★大众文化与传统的民间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民间文化是生活世界的自觉表达,民间歌谣、舞蹈、庙会、节日庆典、民间工艺等表现了感性生活的特质。大众文化是一种无根基的大街文化,是现代社会职业文化人制作与推销的结果。电影、电视、摄影、MTV、流行杂志、网络、广告、时装、五光十色的商店,通过声色的晕眩,将你置入虚拟的真实。大众文化的传达与控制方式主要是图像与声音,但它们完全丧失了传统造型艺术与音乐的个性特质,而成为程式化、平面化的意义符码,它拒绝接受者的期待与想像的参与,割断了人类理解经验的时间维度,而将心灵的意义当作当下的在场来展示。大众文化追求的是意义上的真实,而不是真理,它将文化的自我理解变成了自我观照。本亚明就指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失去了神圣的辉光,而越来越适于日常的展示,以满足大众贴近、分享和占有对象的欲望。在这种虚拟的真实中,自我观照越逼真,自我就越迷失。
      大众文化越来越丧失了精英文化的理想性与批判性,因为它吞噬了语言的对话与反思。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表征,浓缩着一个民族的神话与历史记忆。对于声音和图像而言,语言是批判的、理想的,是文化的象牙塔。它是意义的牢笼,也是精神的家园。但是,大众文化真的将语言变成了德里达所颂扬的解构意义的文字。它不再返回意义的源头,而是加入了符码的游戏。在网络上它是流动的文字,在流行杂志与广告中它是沉默的文字。文字作为信息的符码,它与声音、图像一起引诱和塑造着虚拟生活,虽然苍白,但也是帮凶。甚至,对于虚拟的真实的塑造,语言完全可能是多余的。G.D.利维斯在三十年代就担心,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诗歌、戏剧、小说、哲学、历史的阅读公众会逐渐消失。这种忧思在当时多少有些危言耸听,但在今日大众文化的声色世界里,语言活力日见式微已是有目共睹了。

——人民网《大众文化的挑战》


如果在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在被称为“文化热”的上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当然,这一时期的全民阅读热潮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即中国人此前刚刚经历了一个文化上的贫瘠时期,人们在读书时大都带着一股生吞活剥“捞回本”的狠劲儿,据说像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样艰涩的哲学著作都能引起抢购。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书籍的内容是否必须以纸质的形态呈现,抑 或是可以多种手段承载和表达,并不需要那么原教旨主义,关键是要有多样化的选择。对此,我们要有一颗开放的心灵。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我们说一个人“有书卷气”,表达的其实是“沉静专注”的意思,这需要时间来涵养,阅读也并非唯一的形式,琴棋书画都有这种功能。而中国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沉静专注”气质类型的人已经如大熊猫般稀缺,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如果说在传统的阅读模式下,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网络阅读模式下,一个段子在一千个人口中只有一个讲法。
——人民日报《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毫无疑问,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迅速发展繁荣了文化市场,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不同类型的大众文化产品,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在开阔了人们的文化视野的同时,也使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权益。大众文化开启了一个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增强了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大众文化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世界,使人们的审美需求趋于多元化、审美趣味趋于多样化。
  然而,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是否真正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大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市场化导向以及利益驱动使得大众文化实践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具体表现为感性欲望的泛化、主体人格的异化和人文精神价值的消解。
  首先是感性欲望的泛化。当代大众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无限夸大人的感性欲望,极力放纵人的肉体生命力,无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位,它给人类带来瞬间的感官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却导致心灵的麻木与空虚,甚至导致生存意义的虚无和生存根基的沉沦。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平庸、浮躁、奢华的特点。感性文化的蔓延导致人们对历史责任与文化传统的淡化,导致了文化的人文含量的流失,这必将会使社会进步缺少恒久的动力。
  其次是主体人格的分裂。出现了经济人与道德人、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对立与冲突。人本身被零散化、空心化、平面化,人们成为忘却记忆、没有深度、拒绝时间、没有历史的平面人。须知当大众文化以大众时尚作为价值追求时,在市场原则的左右下,最流行的时尚必然与人的最原始、最具普遍性的欲望相关联,这必然导致对人的独立自主精神的消解,个人被转化为“大众”,则难以向更高的文化层次提升。
  再次是对人文精神价值的消解。大众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像其他任何商品一样,首要的是占有市场、占有消费者,却相应忽略了其内在的品质、价值与意义。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以“为大众服务”为借口,不断制造各种畅销的卖点,从而使自己的市场效益最大化,认定最畅销的东西就是最好的东西。而随着人的物欲的膨胀和扩大,手段取代了目的,人的生存根基和价值向度便被消解了。
——人民网《警惕过度市场化剥夺大众的人文诉求》


贱文化盛行的时代,往往是威权管制日渐严酷的时代。人有求生的本能,为了生存下去,将直立的躯体放低(尊严的象征),对强大之物首先双膝下跪或者匍匐于地,无非是示弱之意:大爷,我比你矮一截,你放过我吧,让我活下去吧。2013年,是互联网贱文化大规模爆发的一年,大量中国网民自称“屌丝”。彼时,著名导演冯小刚对这种鄙贱称呼颇为恼火,发微博直接指斥,却受到屌丝群体的激烈反击。屌丝们认为一向颇有幽默感的冯导丧失了幽默感,应该被时代所抛弃。但“屌丝”一词,在表达自嘲与不满的话语之路上,已经走的太远。它已经不是话语的反讽,而是反讽过度之后的自残。
我们仔细回顾一下2013年的互联网,便会发觉,自称屌丝与国民干爹,几乎是同一时间出现的事物。然而,媒体对这个艳帜高扬的贱文化首席词汇毫无警觉,甚至大张旗鼓的四处传扬。2013年,是文化溃败最为严重的一年。恰恰是这一年,贱客们积累了若干年的贱文化意识形态,从隐学走向显学,一举击破雅文化、俗文化,从而成为互联网主流文化的生力军。在我看来。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文化的分水岭。如果说2013年之前,中国互联网文化还在媚俗与媚雅之间摇摆,2013年之后,则与此二者皆无大关联。公知群体的日渐衰落,使得大量网民的认知进入混乱状况。周星驰影片中只解构不建构的自嘲式娱乐,令他们在“媚贱”之路上一路狂奔,永不驻足。
2014年互联网网民忙着与名流们攀亲认爹的文化现状,是2013年贱文化的延绵与继续。大量在韩寒的微博下高声昵呼“岳父”的男性网民、在王思聪的微博下声声娇唤“老公”的女性网民,无非是2013年那些自称屌丝的同一人群。明目张胆地表达自身对权力、名声、金钱的崇拜感、饥渴感、依附感,对一个自喻为“丝”的贱客来说,显然不存在丝毫困难。孟子言所言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中国古典文化中所要求的人之尊严,在此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巨大的人情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不是凭借本身的才华、能力、信用、品格等等公平的生活在这个国度,而是依靠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找关系、搞关系、靠关系就成了中国人生存法则的三部曲。贱客们在互联网上找爹认父的举措,除了娱乐之外,无非是将现实生活的里的种种丑恶,复制拷贝进互联网,获得一种虚拟快感。
——凤凰网《跪舔思聪 山呼“岳父”:中国贱民再崛起》


★一种文化的生成是时间积淀的过程。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迅速提高到2013年的53%,有的城市规模扩张了几十倍、上百倍,最高的达200多倍。城市化率提高20个百分点,英国用了120年,德国、美国用了80年左右,法国用了上百年,而中国仅用了22年。快速崛起的中国城市,虽然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还来不及形成自己的文化。一些城市呈现文化荒漠化、碎片化、快餐化、无规则化的特点,这不仅有碍城市成熟发育,妨害城市软件建设,也会殃及城市发展的政治利益。
  应以层次构造为着力点。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及方法论已有诸多文章论述,但对中国城市文化生态的格局问题还少有提及。一个良性的城市文化生态应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三位一体的“草灌乔型”多元体系。借用林业生态术语,我们把“精英文化”比作直插云天的“乔木”,把“大众文化”比作不高不矮的“灌木”,把“草根文化”比作绿遍山野的“草木”。就像大自然数千万年形成的原始森林中的生态环境系统,草木、灌木、乔木融为一体,三者共生共荣,不分高低贵贱,都是其中的一员。不同层次互为因果,彼此照应,才使其生生不息,从而造就至今让人类无法破解的大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之谜。因此,用生态学的原理打造城市文化应是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方向性、目标性的着力点。
  城市文化“靶向”偏差。综观当今我国城市文化建构,令人忧心的是,许多城市不惜人力、物力、财力,高薪延揽世界级大师设计的“高大上”的形象工程,投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高档影剧院、音乐厅、山水实景演出等屡见不鲜,其奢华气派世所罕有,新奇怪诞堪称一绝。这些已达极致的“阳春白雪”行为,用学者王列生的话说,“一开始就没有面对社会基本文化诉求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和靶向,而是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支配下热衷于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标志工程、速效工程,热衷于文化建设中的权力意志所决定的随机虚拟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政绩验收。”一些文化建筑建好后,门前冷落,入不敷出已成常态,不要说正常的维护费用无力筹措,有不少连水电费交起来都十分困难。
  在一些人看来,只有标志性文化建筑才是主流文化的代表,才是中国人才能的显现,借此才能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傲视群雄。在这种荒唐理念的驱使下,本来就投入不足的城市文化建设过多地向精英文化倾斜,嗷嗷待哺的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却无米下锅。难怪坊间戏称今天的一些城市文化是“领导的文化”“富豪的文化”“洋人的文化”。
  “人化”和“化人”是关键。从风靡全国的大妈广场舞,毁誉参半;到徐州街头的万人集体暴走,评价不一;再到农民工业余时间四处游荡,无可奈何,这其中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城市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尖锐矛盾,城市没有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文化活动方式,他们只好千人一面、万众齐趋地参与某项单调的活动。那些高不可及的一流歌剧院、音乐厅,那些交响乐、芭蕾舞、歌剧,票价都高得吓人,大众看不起,也不愿看,他们需要的是适合普通百姓消费的平民文化,尤其是那些参与式、体验式的自娱自乐文化。
基于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的理念,务必树立适合平民消费的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草根文化的观念,这才是一个城市的主流文化、主体文化和主导文化。一个城市的文化是所有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共同创造的,每个人既是文化的消费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集聚城市的人来自天南地北,每个人都承载着不同的家族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各种文化在互相冲撞中融合,在融合中统一,在统一中升华,这就是“人化”的过程;然后再按照升华后的文化范式,约束规范来到这个城市生活的所有人,这就是“化人”的过程。城市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巨大的同化力。每个人在他所生活的城市里既消费着既往的城市文化,也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发展默默创造着、贡献着。如果忽视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将是没有价值的。培养一个城市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参与度和归属感,是一个城市凝聚向心力的根本途径和关键举措。
——人民网《当下城市文化中荒唐的“高大上”》

https://yuwen.catsboard.com

2【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Empty 回复: 【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周六 十一月 29, 2014 3:39 pm

凉生凉意 0708

avatar
秀才

大众文化的普遍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的平民化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大众提供了传播自身的平台,在提供娱乐和转换心绪的同时提供了独特的审视角度,许多传统价值在新时期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变化,更具时代性。作为一种感性娱乐文化,大众文化通过变幻各种形式给人娱乐,充分满足和发掘了大众的感受,引导大众追逐消遣、游乐,使人们活得更轻松。但是,大众文化的消极意义也是显而可见的。在现代工业社会技术世界中,随着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随着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越来越丧失了它的创造性和自由性,大众文化的发展呈现了大众化和通俗化趋势。技术不断向文化进行渗透和侵蚀,使文化丧失了深度,趋于平面化、大众化和同一化,大众文化就是这种文化的典型。化本身由此失去了自律性和自足性,文化不再服从于自由的创造性和审美的精神需求,而必然要迎合受众、大众的需要和口味,走向平庸和媚俗,文化的创新性遭到削弱。因此,对于大众文化,我们应保持一种客观态度,既要看到并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服务,又要承认和警惕其消极影响,避免陷入大众文化庸俗化的陷阱。

3【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Empty 回复: 【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周六 十一月 29, 2014 4:04 pm

清淡出尘0748

avatar
秀才

逐渐粗俗不堪的大众文化,反映出的是这个越走越急的社会精神世界的空虚。为什么现在会有这样一种的现象发生呢?我想,或许是由于“急”吧。首先,观众急。《爱情公寓4》《舌尖上的中国2》,都是一拖再拖,而观众早等不及,网上一片催促之声。再看羊年春晚,因为到了平常都应该公布的导演迟迟没有声音,导致流传着羊年停办春晚的谣言。观众都太急,结果自然催促着创作者,创作者也很难有能力创作出经典的作品。除此之外,创作者也急。一旦自己有了什么新点子,害怕别人也想到,就迫不及待将其拍出,甚至有的是边播边拍。宋丹丹与《美丽的契约》编剧宋方金之间的骂战也正因为此。同时,创作者心里也清楚的明白:这样快节奏的社会,一件事物根本红不了多久。现在还有谁会提起冰桶挑战?这不过是一两个月前的事情。所以,他们也就随随便便简简单单了事——反正能红一时就足够。而且,现代人节奏太快,压力山大,更需要一些能够娱乐消遣的产品。于是像《小苹果》《我的滑板鞋》这样的神曲应运而生。技术含量低,而效果往往很好。但是其实,这种大众文化,用王安忆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的东西似乎有了,却不是原来以为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要什么了,只知道不要什么;我们越知道不要什么,就越不知道要什么。”

4【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Empty 回复: 【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周日 十一月 30, 2014 5:46 am

Westbrook 0705

Westbrook 0705
秀才

    大众文化的形成是中国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民社会成长的伴生物。它开辟了迥异于单位所属制的政治等级空间和家族血缘伦理关系网的另一自由交往的公共文化空间。从球迷会、跳神曲、KTV,直到逛贴吧,再到广场舞。它提供了文化的个人空间和个性表达方式。提供了个人在公共空间特别是媒体空间拓展想象、选择趣味、虚拟地实现个人情感生活的某种可能。
    有很多人抨击大众文化低俗无趣,没有意义。相反,在我看来大众文化有它独特的一面。Exclamation
    大众文化的普及有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促进个性的解放。像年轻人就很喜欢看《天天向上》、《中国好声音》等电视节目,这些电视栏目都在以新形式和新方法,来让8090后们能够在休闲娱乐的轻松状态中接受正面的价值,从而提升他们面对生活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其幸福感。 从金庸小说入选高中语文读本,到周杰伦的《蜗牛》入选为爱国主义歌曲,这都说明大众文化在实践功能上,具有加强民主、解放思想倾向和消解神圣、提倡个性的作用。事实和全球的经验都证明,只要避免了低级庸俗,过度娱乐等缺陷,大众文化对于社会的正面价值的弘扬有其积极作用。
    如今,大众文化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学者将大众文化概括为“广播电视中的大众文化、报刊书籍中的大众文化、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三类”。从这个角度出发,大众文化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录像、广告、电视连续剧、娱乐节目、言情小说、畅销书、服饰、流行语等等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真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大众文化现象的装点,生活该是多么的苍白和乏味。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属于大众的时代,大众文化正以马踏平原的气势,横扫千军的魄力,擎起世俗生活的一片天。Laughing

5【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Empty 回复: 【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周日 十一月 30, 2014 12:28 pm

雨夜聆听0734

雨夜聆听0734
秀才

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流行在我国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首先,我们应承认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是一种文化进步。大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的人文文化形态。我国12亿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正是因为像“小苹果”这类神曲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让乡村人产生了共鸣,让他们久别孤独的心可以暂时得到陪伴。大众文化的进步不仅在于它应运而生的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大众文化所蕴含的现代文化意识在总体上体现了对时代精神的追求。
我们肯定大众文化的这种进步性,但不意味着可以漠视大众文化的弊端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所谓选秀节目蜂拥而至,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个歇斯底里,为赋新词强说愁,而这恰好迎合了人们空虚失魂的心理需求,于是如此闹哄哄的大众文化成了文化的主角,而经典文化、高雅文化却无人问津,也只能苦苦挣扎。这就把文化推向单调平庸,也会把大众推向单调平庸。这就需要我们创造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不落后于世界潮流,并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6【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Empty 回复: 【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周日 十一月 30, 2014 3:37 pm

zyk我女神0735

zyk我女神0735
秀才

大众文化的意义确实不可低估。

北大教授张颐武说“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他认为孔子是高端文化的代表,但单单推广孔子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章子怡和姚明的作用。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章子怡和姚明已经被很多外国人所接受,并成为认知中国的一个窗口。这足以见得世俗文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

最近关于香港走红艺人案件判决结果的消息,就让人感到沉重。由于此位大众新星涉嫌雇人“顶包”一案的判决明显失公,引起人们对于司法公正性的担心与强烈不满。由于案子是发生在社会上有着广泛影响的艺人身上,造成的社会公示作用与爆炸力非同一般。由此可以看出,大众文化人物所辐射的影响作用,早已跨越所谓“娱乐”层面,而进入到社会公共空间与一般社会伦理的范畴,这使我们对于现代大众流行文化所产生的蔓延能量不可低估。

7【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Empty 回复: 【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周六 十二月 06, 2014 10:00 am

王洞洞先生0753

王洞洞先生0753
秀才

大众文化嘛,说到底是在寻求认同感的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及表现形式,人,需要有别人认同自己,使自己不被孤立,不被凸显,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心态。越招摇的动物越容易成为猎物,同样,你越是那啥就越容易有人想削你。撕葱的微博简介是低调的网红小王,但是凤凰网把贱客贱民这些明显带有贬义的词汇用在此处我就看不懂了,并不是人多就是大众,怎么但凡跟钱沾上点关系被凤凰网一逼逼就显得这么恶心呢,个人意见你爱怎么喷随你,反正我是没办法接受凤凰网中一些瞎逼点评,什么鬼。咳,回到小苹果上来,又有点不懂为什么神曲就等于土与俗,难道不是只能说明它接收人群广么,与前几代所谓神曲相提并论到是没什么,只是为何我听到了满满恶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听到有人说当年流行啥啥,这是很难理解的话么?你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要求大众文化的消失,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持着最特立独行的一面示人,我不想评判大众文化的好坏与否,这本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

8【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Empty 回复: 【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周日 十二月 07, 2014 12:27 pm

Echizen Ryoma0733

Echizen Ryoma0733
秀才

大众文化,顾名思义,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众文化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妇孺皆知的神曲、明星的户外综艺节目、各类的选秀节目等。这些大众文化或多或少的给人民带来了正能量。就拿神曲这个例子来说吧:
近年来,中国流行乐坛掀起了一股神曲狂潮。从鸟叔的《江南style》到龚琳娜的《忐忑》、王麟的《伤不起》再到到如今的神曲《小苹果》、《我的滑板鞋》等,越来越多的神曲被大众接受。在这样一个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人们通过这些神曲来宣泄情感、娱乐自我。神曲除了带给人们欢乐之外,也带来了身处共同文化背景和历经共同社会事件的心理感受共鸣,排除那些“为了神曲而神曲”的神曲,神曲的流行,何尝又不是一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和民族共同心理的反映呢?不可否认的是,虽然神曲有着自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但神曲仍然代表着一种“俗、低、下”。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看一件事物的负能量,也要看看它有利的一面。值得深思的是,要让神曲“高尚”起来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而不是仅看停留在一个文化上表面上的现象,正如长沙某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的曹律所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的领域,《伤不起》这样的网络歌曲既然能流行,那么它存在的价值就值得我们去思考。”

9【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Empty 回复: 【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周日 十二月 07, 2014 12:57 pm

蓝莓干0725

蓝莓干0725
秀才

一样事物既然存在于世,就一定有其存在的意义。阑尾被认为没什么作用,又时常发炎,因而有时在其他手术中常被顺带切除。而阑尾真的一点作用都没有吗?实际上并非如此。阑尾在维持肠道细菌平衡上起着重要作用,并担负着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功能。一样在人体中看似一点作用也不发挥而又易发炎的结构,却担任平衡和免疫的作用。
大众文化亦如是。大众文化,说的通俗一些,就是合乎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大众文化不等于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指的是这个社会所倡导的、利于社会发展的文化。两者存在不同,也就足以说明,大众文化在有些时候所含有的思想并非都是合乎主流文化的要求,也就是并非都合乎这个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而材料中所给出了许多大众文化里的“糟粕”:“神曲”爆红、“贱文化”当道、广场舞负能量,等等等等。不可否认,这些大众文化或是快餐式,没有多少内涵;或是背离了正常价值取向,三观扭曲;或是以牺牲他人的安宁以换取自己的快乐,自私自利。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的话,大众文化或多或少的都起着一些调剂一大部分人生活和心理的作用。韩剧深受家庭主妇们的欢迎,是因为其童话式的剧情能被她们接受,是因为她们可以在做完一整天的家务后可以通过看韩剧放松自己,打发时间;结束一天的工作,身心俱疲,打开手机看几条段子,乐呵一笑,精神也随之放松;大家几乎都在看一些通俗文学作品或刊物,虽然不一定有多少深刻的思想,但能将我们暂时从紧张的学习工作中解脱出来,得到放松。以上所提到的韩剧、段子、通俗文学刊物都属于大众文化。能说它们属于糟粕吗?当然不能。这些大众文化可能不含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可能对我们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它们至少具有正确的三观,至少它们能或多或少的起着调剂作用。所以,代表着大多数人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的大众文化依旧有其积极的一面。
因而,我们不能笼统的说大众文化是有用或无用,有意义还是无意义,是值得提倡还是一味打压,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虽然大众文化会“闹发炎”,但它确确实实起着一定的调剂、平衡的作用。而对待大众文化,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尽量不让它“发炎”,而不是不断指责它“闹发炎”,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其切除。

10【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Empty 回复: 【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周日 十二月 07, 2014 5:13 pm

曾经的约定0730

曾经的约定0730
秀才

近年来,中国流行乐坛掀起了一股神曲狂潮。从鸟叔的《江南style》到龚琳娜的《忐忑》、王麟的《伤不起》再到到如今的神曲《小苹果》、《我的滑板鞋》等等。大众文化,可以这么说,不仅有它正面的意义,也有一定的弊端。所以,当我们面对大众文化时,不要只是单单看它的弊端,也要想想它的优点。诚然,自广场舞风靡都市以来,不少城市相继爆发大量的广场舞负能量,北京有人曾朝天鸣枪、放藏獒驱赶,武汉大妈遭泼粪,宁波居民碎酒瓶抗议,石家庄居民不堪忍受广场舞噪音准备搬家,写投诉信、扔死老鼠、打110报警等等。不少大众文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正能量。中国大妈将广场舞跳入了国际,许多人加入了她们的行列,大妈们展现出了“年华岁老,青春犹在”的味道。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大众文化就是鄙俗,低陋,“恶趣味”是它们的代言词,但是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迅速发展繁荣了文化市场,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不同类型的大众文化产品,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在开阔了人们的文化视野的同时,也使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权益。大众文化开启了一个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增强了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大众文化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世界,使人们的审美需求趋于多元化、审美趣味趋于多样化。这样的大众文化,怎么能说是低俗呢?就像是人的阑尾,是用来消化草类的,在国外,不少人在一出生就将阑尾切除,但是你要想想,如果阑尾是一无是处的,那它为何还存在于人的体内?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用的东西有怎么会存在呢?同样,大众文化也一定有其存在的意义,如何将其更加具体化,就要看看每个人的内心了。

11【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Empty 回复: 【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周日 十二月 07, 2014 8:12 pm

地爆天星0709

地爆天星0709
白丁

大众文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涌现出的,被大众信奉接受的文化,在一定程度是它表达的是不同年代的不同审美,不同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等等。例如近些年来风靡世界的“神曲”《江南style》和《小苹果》,它们用独特的魅力带给了人们极大的震撼,让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能够更好的放松身心,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也正是这个时代所造就的。当然大众文化也并不是完美的,正如大自然需要各种各样的环境来维持平衡一样,我们要做的应该在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草根文化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从而构建一个良性发展的文化体系。

12【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Empty 回复: 【讨论话题】大众文化 周四 十二月 11, 2014 2:46 pm

团子圆滚滚0726

团子圆滚滚0726
秀才

日益繁盛的大众文化,实则就是反应大众的一种心理趋向,有的歌曲曲高和寡,则出现了像《小苹果》这样的洗脑神曲,大妈们在家无聊,则出现了席卷“全球”的“广场舞文化”.....但,人们在传播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应审视一下大众文化的内涵,或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干爹”“老公”等词在各个社交网络上泛滥,在一个个玩笑般的调侃背后,实则是人们对金钱至上主义的认同,这样的词语泛滥,会让人觉得这个社会最根本的就是看钱,看脸,从而价值观渐渐被扭曲。其实对于大众文化,大众往往是抱着一种娱乐心态传播的,只见网络上各种搞笑模仿江南style,讽刺调侃着大妈们冲向世界,微博段子手们等待着各种猛料好来编写能够娱乐大众的段子,或许,大众文化就是以接地气,不严肃为特点,但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容易让人们沉溺在永无止境的娱乐中,取其精华,亦取其糟粕,使大众文化良莠不齐,许多变得粗俗低下,将人们的脑“洗”到了错误的方向。大众文化的发展不可阻挡,但要怎么发展,往哪方向发展,则需要大众们的思考。

返回页首  留言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