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辨明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间的关系。
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
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
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对“向前看与向钱看”则要理解为“我们要一切向前看,决不能一切向钱看”。
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
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
5. 递进关系:例如“一枝一叶一世界”(2005年高考浙江卷)这个话题作文,反映的是“一枝一叶”与“一世界”之间的关系,即“寻常细微事物”与“大千世界”之间的关系。事物由小推进到大,构成递进关系。写作时,要把这个渐进过程写出来。
二、关系型话题作文如何准确审题立意
人们一般把话题作文分为四部分:
一是材料语,二是提示语,三是话题语,四是要求语。构成话题作文的四个部分中,“材料”和“提示语”不必兼备,但“话题”和“注意”是不可少的。其中“话题”是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的作用;“提示语”的作用是启发审题、立意和明确写作的范围。“注意”则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
一、审材料语
话题材料与写作立意之间有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不必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材料与立意关系不大,就可以脱离材料去立意。如果材料与立意关系密切,就绝对不能脱离材料。这就要,审题时就仔细推敲材料。读材时不能匆匆“扫描”,应该一个字一个词的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因为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2004全国四卷作文的材料是: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
很显然,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是理解材料的关键句子,好好揣摩它,才可能对材料有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二、审提示语
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如2004年广东考题的提示语是:“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这个提示语就暗示了“语言与沟通”的立意方向:沟通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沟通的障碍。
三、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误区
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
如浙江省2004年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后造成严重失分。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004年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审题时考生当然应准确把握两个关系肢间的关系,如果考生在审题时能以“遭遇挫折”为侧重点,能够从如何对待挫折这个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于两者关系泛泛而谈,那么文章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误区三: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
有些考生根本不了解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彻底抛开了话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广东卷要求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有考生由引出话题的那则冯妇的寓言推出一个结论——应该了解实际情况后再采取行动,做事不能太轻率。以为这样就符合题意,其实是完全理解错了。另外,注意偷换概念。换词也应尽量避免。即使是同义词也应尽量用话题中的词,以免产生曲解。
四、2005年全国卷作文题点评
全国卷(1)
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你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暴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点评】
这是一道有思辨价值的关系型话题。在人们习见的认知范围之中,没有哪个人愿意将自己愚蠢的一面暴露在别人面前,总是尽量展示好的一面。而玻尔却不怕暴露自己的愚蠢。这一“出人意料”的行为正是他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怕失败的精神体现。具备了这种精神,取得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写作这道题,必须搞清“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的人好象是一夜成就辉煌,“出人意料”(比如说刘翔),但其成功必然以坚持不懈、顽强拼搏为前提,因此也就在“情理之中”。联系生活实际,再加上自己对这一关系的思考,考生写作此题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全国卷(2)
工厂的角落里,几块形状各异的锈铁锭不甘寂寞地聊了起来。
甲:我想成为机器人,现代化建设最需要我。
乙:我愿意做成螺丝钉,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丙:我看机器人和螺丝钉的价值可不同啊!
丁: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点评】
这是一道能引发考生思考人生价值的好题。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这对即将走向社会的考生来说,尤其需要认真思考。事实上,我们的不少学生,的确不能正确认识人生位置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命题者出这道题显然有着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文题所提供的四段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甲”和“乙”(当然也包括“丁”)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与实现人生价值之间的关系,尽管它们对人生的定位有高有低,但都能安于“位置”,有所作为。而“丙”则对此存在错误认识。在它看来,人生似乎只有做大事(“机器人”)才能实现价值,做小事(“螺丝钉”)就不能。材料言简意丰,简单的对话中蕴涵着大道理,给考生提供了较广的思维空间。通过“丁”的一句话,明确了话题的指向性,引导考生全面客观地思考人生,避免了唱高调之嫌。
写作本题,还是要从两者间的关系入手,位置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但不同的位置,对于实现人生价值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认准“位置”、坚守“位置”,脚踏实地,以坦然的心态、昂扬的生命情致、积极进取的姿态去面对人生。
全国卷(3)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点评】
这道题既契合了我国古代以德报怨的美德,又很好地体现了当今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交相融合,思想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
材料中甲的言行,实际上既可理解为一个和谐社会所应追求的理想境界,也可理解为个人立身处世所应具有的涵养。什么该忘记,什么又该铭记,这要有所区分。就国家、社会而言,当今社会怨恨纷起,着眼于和平发展的长远目标,则应忘记过去的恩恩怨怨,建立面向新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的忘记有利于世界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的持续发展;就个人而言,微不足道的恩怨,泰然忘记则易赢得别人的尊重。但这并不等于说不要有所铭记,中国近代社会近百年的屈辱史又怎能忘记,忘记便意味着丧失了国格人格;就个人来说,正如材料中所说的,别人对自己的恩,忘记则意味着良心泯灭,有违做人的基本要求。
这道题能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考生可以结合国家、亲人、师生、同学、邻里等关系中的是非善恶、爱恨恩仇,作发散思维,立意容易出新。
关系型作文举例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
请以“走与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立意一 思辨生活见功力
“走”可以理解为移动、旅行、探索、运转、上升、提高……“停”可以理解为上述状态的停止。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任何事物的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推荐文章:记叙文、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立意二 解读人生多样性
树欲静而风不止,地球看似停止实际在飞速运转、不停运动,人生的火车如果不停就失去了走的意义,垄断者希望停留在最有利的状态而竞争者则迫使其向前走。没有行千里路的人生历练就没有运筹帷幄的潇洒,人生的行走朝向高处留下了坚实的脚印,而停下脚步来欣赏风景依然是最美的享受……要注意精选材料,凸现中心,所用材料要作必要的解释和阐发,以免言之无物。
立意三 挖掘历史知兴亡
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对考生的思辨能力的考查,必须揭示出两者存在的关系,不可偏废,则就会跑题。“走”是为了前进,为了接近目标,“停”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更快地接近目标,直行而 不走弯路。这就是“走”与“停”的辨证关系。
推荐文体:议论文、记叙文、议论性散文。
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
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
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对“向前看与向钱看”则要理解为“我们要一切向前看,决不能一切向钱看”。
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
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
5. 递进关系:例如“一枝一叶一世界”(2005年高考浙江卷)这个话题作文,反映的是“一枝一叶”与“一世界”之间的关系,即“寻常细微事物”与“大千世界”之间的关系。事物由小推进到大,构成递进关系。写作时,要把这个渐进过程写出来。
二、关系型话题作文如何准确审题立意
人们一般把话题作文分为四部分:
一是材料语,二是提示语,三是话题语,四是要求语。构成话题作文的四个部分中,“材料”和“提示语”不必兼备,但“话题”和“注意”是不可少的。其中“话题”是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的作用;“提示语”的作用是启发审题、立意和明确写作的范围。“注意”则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
一、审材料语
话题材料与写作立意之间有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不必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材料与立意关系不大,就可以脱离材料去立意。如果材料与立意关系密切,就绝对不能脱离材料。这就要,审题时就仔细推敲材料。读材时不能匆匆“扫描”,应该一个字一个词的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因为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2004全国四卷作文的材料是: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
很显然,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是理解材料的关键句子,好好揣摩它,才可能对材料有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二、审提示语
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如2004年广东考题的提示语是:“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这个提示语就暗示了“语言与沟通”的立意方向:沟通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沟通的障碍。
三、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误区
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
如浙江省2004年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后造成严重失分。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004年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审题时考生当然应准确把握两个关系肢间的关系,如果考生在审题时能以“遭遇挫折”为侧重点,能够从如何对待挫折这个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于两者关系泛泛而谈,那么文章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误区三: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
有些考生根本不了解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彻底抛开了话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广东卷要求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有考生由引出话题的那则冯妇的寓言推出一个结论——应该了解实际情况后再采取行动,做事不能太轻率。以为这样就符合题意,其实是完全理解错了。另外,注意偷换概念。换词也应尽量避免。即使是同义词也应尽量用话题中的词,以免产生曲解。
四、2005年全国卷作文题点评
全国卷(1)
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你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暴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点评】
这是一道有思辨价值的关系型话题。在人们习见的认知范围之中,没有哪个人愿意将自己愚蠢的一面暴露在别人面前,总是尽量展示好的一面。而玻尔却不怕暴露自己的愚蠢。这一“出人意料”的行为正是他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怕失败的精神体现。具备了这种精神,取得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写作这道题,必须搞清“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的人好象是一夜成就辉煌,“出人意料”(比如说刘翔),但其成功必然以坚持不懈、顽强拼搏为前提,因此也就在“情理之中”。联系生活实际,再加上自己对这一关系的思考,考生写作此题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全国卷(2)
工厂的角落里,几块形状各异的锈铁锭不甘寂寞地聊了起来。
甲:我想成为机器人,现代化建设最需要我。
乙:我愿意做成螺丝钉,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丙:我看机器人和螺丝钉的价值可不同啊!
丁: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点评】
这是一道能引发考生思考人生价值的好题。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这对即将走向社会的考生来说,尤其需要认真思考。事实上,我们的不少学生,的确不能正确认识人生位置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命题者出这道题显然有着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文题所提供的四段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甲”和“乙”(当然也包括“丁”)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与实现人生价值之间的关系,尽管它们对人生的定位有高有低,但都能安于“位置”,有所作为。而“丙”则对此存在错误认识。在它看来,人生似乎只有做大事(“机器人”)才能实现价值,做小事(“螺丝钉”)就不能。材料言简意丰,简单的对话中蕴涵着大道理,给考生提供了较广的思维空间。通过“丁”的一句话,明确了话题的指向性,引导考生全面客观地思考人生,避免了唱高调之嫌。
写作本题,还是要从两者间的关系入手,位置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但不同的位置,对于实现人生价值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认准“位置”、坚守“位置”,脚踏实地,以坦然的心态、昂扬的生命情致、积极进取的姿态去面对人生。
全国卷(3)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点评】
这道题既契合了我国古代以德报怨的美德,又很好地体现了当今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交相融合,思想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
材料中甲的言行,实际上既可理解为一个和谐社会所应追求的理想境界,也可理解为个人立身处世所应具有的涵养。什么该忘记,什么又该铭记,这要有所区分。就国家、社会而言,当今社会怨恨纷起,着眼于和平发展的长远目标,则应忘记过去的恩恩怨怨,建立面向新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的忘记有利于世界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的持续发展;就个人而言,微不足道的恩怨,泰然忘记则易赢得别人的尊重。但这并不等于说不要有所铭记,中国近代社会近百年的屈辱史又怎能忘记,忘记便意味着丧失了国格人格;就个人来说,正如材料中所说的,别人对自己的恩,忘记则意味着良心泯灭,有违做人的基本要求。
这道题能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考生可以结合国家、亲人、师生、同学、邻里等关系中的是非善恶、爱恨恩仇,作发散思维,立意容易出新。
关系型作文举例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
请以“走与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立意一 思辨生活见功力
“走”可以理解为移动、旅行、探索、运转、上升、提高……“停”可以理解为上述状态的停止。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任何事物的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推荐文章:记叙文、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立意二 解读人生多样性
树欲静而风不止,地球看似停止实际在飞速运转、不停运动,人生的火车如果不停就失去了走的意义,垄断者希望停留在最有利的状态而竞争者则迫使其向前走。没有行千里路的人生历练就没有运筹帷幄的潇洒,人生的行走朝向高处留下了坚实的脚印,而停下脚步来欣赏风景依然是最美的享受……要注意精选材料,凸现中心,所用材料要作必要的解释和阐发,以免言之无物。
立意三 挖掘历史知兴亡
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对考生的思辨能力的考查,必须揭示出两者存在的关系,不可偏废,则就会跑题。“走”是为了前进,为了接近目标,“停”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更快地接近目标,直行而 不走弯路。这就是“走”与“停”的辨证关系。
推荐文体:议论文、记叙文、议论性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