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一点无用的阅读 文/谭山山
<<新周刊>>第382期
<<新周刊>>第382期
2011年中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是4.35本,韩国是10本,俄罗斯超过20本,以色列达到60本。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今年中国文坛最大的惊喜,也是出版界最大的利好消息。10月11日晚7时获奖消息公布,莫言作品随即脱销,出版社紧急加印,有书店等不及,干脆到印刷厂守着。这种火爆的情形,对于连年疲软的中国出版业来说,实在是久违了,就像“打了一剂强心针”。这话是新世界出版社社长杨雨前说的,该社将借此东风迅速推出莫言的新著《我们的荆轲》。莫言文集也将由作家出版社推出。本年最后一季度的畅销书榜,作者栏可能会重复出现这个名字:莫言,莫言,莫言。
莫言本人倒是清醒的。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他这样表示:“(热潮)我估计有一个月就过去了吧,甚至更短,然后一切又回归正常。”
“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
中国图书商报总编辑孙月沐希望通过莫言获奖,“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阅读时光”。现在的整体阅读风气是越来越淡了,甚至出现了“阅读危机”的说法。
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今年4月发布的第九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中,只有1.2%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加上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的7.6%,也不过8.8%,不到一成;而超过一半的国民(50.7%)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还有一组横向的数据也可以说明问题:2011年中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是4.35本(比2010年稍好一点,2010年的数字是4.25本),韩国是10本,俄罗斯超过20本,以色列达到60本。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4.35本书里面,功利性的阅读又占据了主流。去看看街头的盗版书摊就知道了(这才真正反映了国民阅读指数),养生的,成功学的,再就是消遣的,什么能让人们觉得有用的就卖什么。这一类读者,和那些读着伊恩·麦克尤恩、珍妮特·温森特、安吉拉·卡特等文艺小清新作品的小文青们,是活在不同次元里的。
阅读并不一定非得有用。法国人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要多做一点无目的的阅读、休闲的阅读,把阅读当作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一种阅读,而不是说纯粹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完成一门学业,为了考到一个文凭所做的那种阅读。希望大家能够把阅读作为一种经常性的生活方式。”
李昕分析说,为什么现在的人不爱读书了,其中一个原因,是好书少了,“现在每年出的新书有一半不用读”。图书出版总量一直在保持增长,2011年达到了37万种。这里面刨掉教材教辅(不在我们讨论的问题之内),刨掉专业类和工具类图书,再刨掉同质化严重的、流水线式生产的书,确实就剩不下多少了。来来去去就是那几个作者的书能卖,以开卷网2012年上半年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前二十位为例,郭敬明有7本书上榜,加上他公司旗下的笛安的两本,几乎占掉半壁江山。是很闷,出版界大佬们年年念叨好选题好作者,但就是没有。像《乔布斯传》那样上市20天销量超百万的超级畅销书,是要打破头的。而年初被寄予厚望的世界末日题材,并不能刺激读者的购买欲。
虽说阅读是很个人的事,但读者需要这么一个场所,翻翻书,见见朋友,听听讲座,分享和交流。
2012年,跟阅读相关的一些现象和趋势如下。
实体书店的关张和新创。一方面,北京万圣书园、单向街书店因为店租等问题陆续迁址;另一方面,诚品香港铜锣湾店盛大开张。实体书店的困境,是2011年以来持续的话题,蓝狮子出版人吴晓波说,实体书店还会倒掉一批,政府出台减租、减税等扶持政策可能会适当延缓书店的倒闭,但二线以上城市的实体书店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确实网购取代了实体书店的功能,但网购有一点是做不到的,那就是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阅读空间。虽说阅读是很个人的事,但读者需要这么一个场所,翻翻书,见见朋友,听听讲座,分享和交流。方所和诚品的成功值得借鉴。
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同步出版。9月24日,作家水木丁的《只愿你曾被温柔对待》电子版上线,成为豆瓣阅读第一本与纸书同时上市的电子书。豆瓣的宣传文案写道:如果你读得够快,你读完了,纸书购买者才陆续收到货。以往的惯例是先出版纸书,过一段时间再推出电子书,因为担心电子书影响纸书的销售;现在的出版机构不是那么想了,他们认为纸书和电子书可以和谐共存,喜欢纸书的人,读完电子书后,会去买一本收藏。这是好事,提供多种形式的阅读。其实像《盗墓笔记》那样的网络小说更适合做成电子书,做成纸书反而露怯了。
小杂志的逆袭。在台湾,今年出现了一些小杂志的逆袭,《短篇小说》、《练习》、《小日子》等小杂志陆续创办。正如《小日子》总编辑黄威融所说,传统的商业杂志,文化艺术是杂志最后几页的调剂,而小杂志可以整本讲文化、艺术和创意,最后几页才放上财经资讯。读者是有这种需求的,《小日子》创刊号封面标题是“我们喜欢吃早餐”,同道中人自然会心领神会——是的,我们是一伙的,是“我们”。
书装之美。网络时代,不以信息取胜的杂志和书靠什么生存?只能是精耕细作,一是整合资讯,二是视觉呈现。比如“小精装”图书,小32开,硬精装,加封套或采用布面,捧在手上大小适中,又能很轻松地放进包包里,很适合那些对纸质书的装帧设计有要求(包括字体、字号)的读者。而读库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同时推出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上海译文版定价68元,读库版采用筒页线装,纸盒装280元,楸木板包装则380元,但后者显然更有口碑。喜欢书装的读者,往往对图书价格并不敏感,只要感觉对了就会买。
由Admin于周六 八月 31, 2013 7:17 am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