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视野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语文大视野

以文解文,文人互观。

请各位同学申请账号时按照要求注明班级座号,非标准格式的用户名将被封号。
请各位同学在原帖回复,不要另起炉灶,以便统计。如果已经另起炉灶的同学,请尽快搬回原楼。近日内会进行“大扫除”。
由于论坛默认字号较小,为了方便各位同学阅读,在编辑帖子时可以先选定要改动字号的内容(即刷黑),然后点击编辑按钮中倒数第四个“双A(字号)”按钮,选择你需要的字号。
系统已更改,若同学们的头像不显示了,请重新设置。

您没有登录。 请登录注册

【推荐阅读】尴尬现实: 外化、物化和石化

3 posters

向下  留言 [第1页/共1页]

Admin

Admin
司徒



尴尬现实: 外化、物化和石化
文/肖锋
<<新周刊>>第386期


  远离了自然,远离了理性,远离了良知,我们的内心就会被黑暗占领。

  一个80后与其50后父辈有如下区别:他借百度或谷歌思考并得出答案,而父辈的信息源仍是报纸、电视或单位;他借手机、电脑表达情感,而父辈诉诸笔和纸;他的朋友都挂在网上,而父辈的朋友都是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发小;他的钱全在卡里并通过网上支付,而父辈认为钱不握在手里、不面对面交易心里就不踏实……

  新世代生活在一个外包的世界。从思想、情感、生活、娱乐到观念,什么都是外包的。其结果就是你人格的外化。父辈人格是外化到组织或单位的,新世代则外化到了财富、商业和科技里。在一个外化的世界,人们不诉诸内心,也懒得诉诸内心。当然,今天比父辈们当年“狠斗私字一闪念”,表面看是进步了。

  但父辈的世界没有毒奶粉,没有地沟油,没有闯入小学砍小孩的疯子。

  人心是最大的变量。什么制度变革、经济发展、社会重建,人心不强大,再绚烂的表皮都难掩内部的溃败。

  网络让我们更接近还是远离了自己?

  多数时候,我们是在跟屏幕交流,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人。熟悉的陌生人取代了熟稔的亲朋好友。

  网络让我们更聪明还是更愚蠢了?一派认为,网上信息的劣质化必然导致我们注意力的退化,“无所用心”的感官浏览网上信息,而少有深度思考和创造行为;另一派强调,是网络让人们掌握了知情权,明了真相。

  肯定的是,网络快速改变着人们的心智状态,让人们始终处于“在线(on-line)”状态。所以不再有伟大的著作,不会有诗。所以不再天人合一,远离了大自然(nature)。最终瓦解了农耕文明的和谐幸福感。

  《科技想要什么》的作者凯文•凯利则更加乐观向前,他提出原子是20世纪科学的图标,网络是21世纪的图标。要想领悟复杂事物的本质,需要一种“蜂群思维”,我们的思考是众包的、公布式的,不再有中心——无论是个体中心还是网络中心。比如揭秘一起恐怖事件或某位贪官,需要开动所有的信息挖掘机,分布式解构,还原真相。

  但当下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云亦云。只要是官员必是贪官,只要是专家肯定是砖家,看似较2的言论大家一齐恶搞,在这些习惯性思维主导下,网络一片谩骂恶搞之声。最后自己灰头土脸,都不高兴。

  美化的说法这叫众神狂欢。其实网络延续了现实社会的金字塔关系。有发言权的还是那些意见领袖,没有的依然还是没有。众生总是看别人在发表什么观点,总是听别人在聊什么话题,于是转发、转发,再转发。

  你看姚晨做公益,你跟任志强骂房价,你学李开复做自己,你在方韩大战中站队……你的内心是由他们构成的杂拌儿。可你自己呢?

  网络似乎让我们更聪明了。但心智心智,有智无心,更明白了也更不快乐了,聪明难成智慧。

  到底是众愚成智,还是众智成愚?网络让我们更接近还是远离了自己?Think about it.

  少即是多,少但是多。少则得,多则惑。我们肯定是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

  有人说,我们就生活在这么个喧嚣的末法时代,人人都看似能讲道理,但言不由衷、言行不一。“春秋战国时期如果有电视这个东西,孔子也不会拒绝的。”易中天如是说。

  为什么我们今天读老子、孔子,或《易经》、《内经》,觉得说的都对,但一做事就错?因为古人一生研究天象、养生或做人,那是他们的专业,吾道一以贯之。而我们一生心多旁骛,在网络上漂浮,临到做人做事总不地道。

  少即是多,少但是多,古人不贪多但求精。网络海量资讯,我们是更有还是没有了判断力?

  手机还没用熟就换新款,最后还是那几个应用,书还没看完就赶着看名人推荐的书。最终是看不完的书,看了N多微博之后心智并未增长,赶不完的潮流上不完的当……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其实德国建筑大师凡德罗提出的设计哲学和实践,早就被老子说过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色乱目,五音乱耳”;五味令人口爽,却失去本味。少则得,多则惑。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借智慧。

  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居图,可谓人居与山水高度合一。居于山水之间是古人人文的生活理想。例如《富春山居图》中,人与山水,就是隐的关系,人是自然有机的一部分:虽然古画中人物很小,但人却拥有了整座山林。反观现代人,虽寄居在所谓豪宅之内,其实不过是给自己造了或买了一座漂亮的监狱罢了!因为他是与山水隔绝的!

  与自然贯通,方拥有丰富的灵魂。今天的儿童借宫崎骏的眼睛看自然。是啊,如今写书的人比买书的人还多,人们却忘记去读大自然这本书。

  简单就是最大的美德,既是消费观,也是生活观。

  什么是真正的环保?把东西做经久耐用了就是环保。那些老皮包、老单车、老手机一定会再回来的。

  在这个喜新厌旧的时代,所谓环保秀皆是伪环保。

  改革开放后,我们经历的世界是一个“去魅”(disenchantment)后“再入魅”(enchanting a disenchanted world)的过程:世俗化将伟人搬下神坛经历了一个“去魅”过程,现在,消费主义令人们“再入魅”——人们虽然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比如时间、金钱和产品,但都被无穷无尽的奢望和消费欲所吞没。传媒正是造就这些超级欲望的原凶。世俗化之后社会又有了新的宗教——商品拜物教。

  市场经济当前,“消费拉动经济”不仅影响西方,也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有两方面值得警惕:一是社会生产消费的麦当劳化,使产品廉价制造,人均消费量剧增,最终让大自然不能承受。二是炫耀性消费,颠覆传统的低调做派,极尽张扬之能事。

  少是一种美德,少是一种追求,少是一种智慧,少是一种力量。

  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在《一个家具商的自白》中提出“简单是最大的美德”。简单是一种美德,既是消费观,也是生活观。我们可以少得恰到好处,少得精致,少得奢侈,少得美妙。

  回到自己,回到自身需求,回到够用原则,回到情感的真实,不贪多贪新。

所谓“正规教育”是批量扼杀孩子灵性使之变成平庸之辈。教育不教做人等于白教。

  莫言之所以成功,就因为他不懂什么叫成功。他小学没念完就被迫辍学,一个人孤独地在草地上放羊和冥想;后来又混迹于社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与传说,并铭记在心。所以经济学家盛洪谓莫言是条“漏网之鱼”。

  所谓“正规教育”就是批量扼杀孩子灵性使之变成平庸之辈,于是“有知识,没文化”,或“有文化,没主见”的产品批量产生了。

  乔布斯也是条“漏网之鱼”。他一开始就不想上大学,讨厌学校强迫他上那么多他不喜欢的课。他认为把父母省吃俭用的钱花在学校是不值得的。比尔•盖茨退学不是因为家庭财政困难,但他也从人人羡慕的名校哈佛大学退了学。正是这两个人,以他们没有被教育磨损的天赋灵性,领导了现代最深刻的革命——个人电脑的革命,手机革命,从而改变了世界。

  地方政府要“打造100个乔布斯”,“打造莫言产业”,但政府永远不会明白乔布斯和莫言是怎样成功的。

  南怀瑾太湖大学堂的孩子们有定力。他们身上有儿童的本真面孔,那种远离成功学、远离功名的淡定。大学堂的学生不许用手机、电脑,不看电视,有不懂的字查字典,比如查“虎皮鹦鹉”,电脑是点对点一下子查到了,而辞典要经过什么科什么目,对同类鸟群也有了解,知识就这样增长了。

  大学堂的老师说,我们的小孩是跑长跑的,越大了越厉害,因为他们会有慧根,懂得取舍。

  南怀瑾曾答记者,文化是个什么东西?文化是个空洞的名词。衣食住行,坐卧起念而已。做人和生活比读书更大。最怕读书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美枪击案凶手曾经是优秀学生,河南小学生被砍案凶徒是信奉世界末日的邪教徒,但他们都是社会教育的产品。教育不教做人等于白教。

  温故1942,想想少年派,我们需要理性和良知填充那颗“黑暗之心”。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一九四二》提出的命题是,当人为了活命而奔波,他与神灵光相交,或擦肩而过。我们为什么要在豪华影院里品味一个少年的历险或中国人的苦难?并非为了励志或吃得更多一点。而是一个怎么活的问题。理想的人生,是让一个人少年出家接近神性,中年到人生战场搏杀,晚年又回归寺庙的。岂不妙哉?

  李安整部电影都是在布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要降服的孟加拉虎。从虎眼中看到的,是自己情绪心性的倒影。驯服老虎,就是驯服自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告喻人们的正是“生存、生活、生命”这三生教育,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懂得生活,最后探寻生命的意义。现代教育者以己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将自己依附于某个强权之上,将自己交给权力机器,由它来为我们作主,这是《逃避自由》一书探究的主题。作者弗洛姆写道: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自由……逐步培养起人们的权威主义性格,而法西斯纳粹主义正是人类关系异化的顶点。

  没有理性,没有良知,黑暗之心就占据内心的空白,针对小学生的枪击事件或砍伤事件就发生了。这不是将犯罪嫌疑人说成精神病就一推了之的。有人说说“讨论这有啥意义”更显示出传媒所说的“结构性冷漠”。

  一心想成功会让我们输掉什么?

  因为诱惑太多,我们都在奔跑,筋疲力尽,但遗憾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奔跑;因为成功至上,我们都在拼搏,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需要把握住的其实很少。

  远离了自然,远离了理性,远离了良知,我们的内心就会被黑暗占领。

  当代人尤其缺乏“同理心”(empathy),一种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的能力。这个社会和教育的设置就是让我们互相疏远,考试和应聘就是打通关,大家的“任务”就是打败其他所有人。

  我们的父母真心实意地急于帮助我们做得比别人更优秀,我们的老师一门心思地要求我们考取各类证书,于是,从孩提时代开始,我们很多人就成长为情感麻木、对内心良知视而不见的人。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是残缺的,我们对社会关系的认知是残缺的,我们对自己内心的认知是残缺的。

  在追求竞争和超越的过程中,我们都变得与他人疏远了,他人即成功的障碍,自然即无尽索取的矿产,见山开山,见佛灭佛。这样,自然不可持续,社会不可持续。我们一心要赢,结果却是满盘皆输。

  所以,请想一想。


【推荐阅读】尴尬现实: 外化、物化和石化 2013020516160836923



由Admin于周六 八月 31, 2013 6:55 am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https://yuwen.catsboard.com

无声起舞 05 班副

无声起舞 05 班副
司徒

沙发

无声起舞 05 班副

无声起舞 05 班副
司徒

板凳

无声起舞 05 班副

无声起舞 05 班副
司徒

地板

无声起舞 05 班副

无声起舞 05 班副
司徒

地下室

文人莫客(伪)513

avatar
状元

因材施教是几千年前就在不断强调的教育方针,却无法得到实现
赢得太多就是种输,没听那些高呼“只求一败”的豪杰,那是他们内心干渴的呐喊
稳一点,慢一点,挖掘

返回页首  留言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